永丰街道丨一座老宅就是一段历史,松江这样开展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开发


作者:周到君
编辑:丁夏
时间:2019-07-10 21:07

“每座老宅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所以修缮不只是修修补补,还要根据史料,尽可能还原它的样貌,恢复历史记忆”

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在松江泗泾古镇的街头,两边是青砖黛瓦的老宅子,脚下有踏着石板路发出的嗒嗒响声;坐在临河的窗前,看轻舟来往,前方横陈的拱桥上,行色匆匆的路人正在往家里赶。

“泗泾古镇不是商业街,千篇一律都是臭豆腐摊、快餐连锁、酒吧饭馆,而是要打造静谧的水乡,形成文创集聚区,让游客通过浸入式体验,来了想留下,走后还想来。”这是泗泾古镇相关负责人罗敏眼中的古镇生活。古镇古村是历史留下的优质资源,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希望到古镇感受恬静的自然环境和悠然自得的生活,由此催生了基于古镇的旅游开发。

松江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在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的全市44处历史风貌保护区中,松江仓城、松江府城、泗泾下塘等3处上榜。目前,松江区正在持续实施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开发,并以此为契机,将特色文化融入建设肌理,修旧如旧活化保护,通过业态植入营造休闲度假居所,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守住“上海之根”乡愁。

还原建筑样貌 打造旅游亮点

“还原仓城曾经的繁华景象,打造松江旅游的新亮点,这是我们的目标。”永丰街道老城改造办公室负责人包飞虹说,街道从2012年开始启动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性改造前期工作,目前房屋动迁已接近尾声,文保单位的修缮与利用正在持续推进中。

仓城位于松江老城区城西,沿市河而建,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是松江历史发展的“活化石”。区域内尚存留有大量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27处,包括大仓桥、徐氏当铺、灌顶禅院、杜氏雕花楼等。

“每座老宅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所以修缮不只是修修补补,还要根据史料,尽可能还原它的样貌,恢复历史记忆。”据包飞虹介绍,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建设,每个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大致需要1~2年时间,随着施工进度的深入,需要适时调整,始终遵循修旧如旧。

位于永丰街道中山西路71号的张氏米行旧址,建于民国时期,砖木结构,建筑风格为江南传统民居。在这里住的居民为了生活便利,改变了房屋结构,古建筑原貌已经被破坏了。永丰街道根据史料拆除室内部分搭建的墙体,恢复原状。对于柱、梁、枋、搁栅等建筑构件进行维修、复原,按照类型区分编号,妥善保管,保证重新安装时顺序位置不变。需要补给的部分,也都根据原材质和工艺予以恢复。

泗泾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筑修缮也在推进中。相比之下,泗泾下塘的保护与更新利用工作启动较晚,2017年5月启动,但步子很快,引入第三方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同样遵循修旧如旧原则,目前已修缮完成马相伯故居、史量才故居、马家厅、孙士林宅等6处文保建筑,今年还计划修缮8处。

植入文化业态 激活历史记忆

“对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不能只是把门拴上锁,定期找人打扫卫生,进行‘标本化保护’,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建筑文化痕迹,让文物继续‘活’下去。”罗敏表示,泗泾下塘历史风貌保护区建设锁定两个关键词:“保护”与“利用”,植入文化业态,营造独特的文化体验。

近日,南北间——上海西安青年水“墨交流展”在泗泾下塘云间草堂举行,西安与上海两地50多名青年艺术家在这里开展水墨交流。这也是云间草堂首次面向公众开放,近4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两层三进明代砖木建筑,古朴典雅,抬头就能看到比邻而居的安方塔。

云间草堂坐落于程氏宅,是泗泾下塘“三宅”(程氏宅、管氏宅、孙士林宅)业态布局的其中一个项目。按照规划,在程氏宅设云间草堂(茶文化研究中心)暨雅镇泗泾乡音茶馆,展示茶文化、茶具、茶艺、琴道、香道、花道等,以及开展书画交流、菖蒲文化展示等活动;在孙士林宅成立“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实践基地”,展示各类古建筑的构件、木料,定期举办讲座、文化活动。南村映雪书店暨雅镇泗泾古镇书屋项目、上海音乐学院非遗实践基地(十锦细锣鼓)、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创空间、郭树荟音乐工作室、张少俊工作室将共同利用管氏宅的空间。

“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着力让这些建筑‘活’起来,赋予它们全新的生命力。”包飞虹介绍,位于中山西路的杜氏雕花楼也是松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位于玉树路的灌顶禅院恢复开放,徐氏当铺等近几年新修建筑则陆续引进典当文化展示、生活美学孵化培训、诗书画印国学展示等主题项目。

目前,《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新一轮调整已完成。它以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为重点,着力打造“历史文脉传承展示区”;以公共配套和基础设施提升为重点,着力打造“城市有机更新示范区”;以导入非遗、影视体验业态等为重点,着力打造“休闲旅游度假体验区”。永丰街道正将仓城打造为外观精致婉约、内涵深厚有趣、富有江南水乡风韵的综合性历史街区和旅游目的地。

来源:永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