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三十年前外婆小面摊的“弄堂面馆” | 魔都特色小店


作者:徐妍斐 陈元(实习生)
编辑:徐妍斐
时间:2019-07-14 20:24
这些年的上海,“上年纪”的小店越来越“有味道”,新加入的“成员”也不断带来惊喜。在上海市商务委支持下,新闻晨报·周到记者将带大家走近小店、体验小店,深入感受在魔都“逛马路”的别样魅力。

在长宁区的定西路上,有一家“沪西老弄堂面馆”。

和一般小店是走进门去一块方方正正的店堂不同,“沪西老弄堂面馆”名副其实,真的像条两头通的弄堂,桌椅和收银柜台设置在其中,坐下点一碗面,恍惚间就如同穿越回了昔日的上海老弄堂,那端上来的面,也是记忆里的味道。

“沪西老弄堂面馆”开业于2017年,至今还不满两周年。但正是这样一家年轻的面馆,却是对上世纪上海一家传统面店的回顾与继承,“总厨”也是“85后”老板30年前外婆店里的厨师。


市民当食堂,明星偶尔也来

“弄堂深深深几许,面香不怕巷子深。”大众点评的网友给了面馆这样的评价。

踏进这条狭长的弄堂,食客们首先排队点面,再拿着手写的号码牌,坐到弄堂里的板凳上等面吃。

弄堂本是露天的,上方罩了黄色布棚,于是光线也变得明明暗暗有层次起来。

沪西老弄堂面馆经营的种类,相比其他餐饮来说并不算多,辣肉面、大肠面、蛤蜊猪肝面、海鲜面、八宝辣酱面、葱烤大排面……总共十多种面,没有菜,面的“浇头”可以单卖。

虽然菜单并不让人眼花缭乱,但这里一直生意兴隆,从上午十点开业到晚上八点半,始终顾客盈门,不管是“大老板”还是“小市民”,“白领金领”还是“建筑工人”,高峰时段拼个桌,聊聊天,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很多人都是熟客。比如一位三十多岁的刘先生,就把“沪西老弄堂面馆”当成了午间食堂。在附近工作的他,每天中午都要到店里来 吃上一碗面,有时候晚上加班晚了也过来吃。一个月吃“辣肉面”,一个月吃“猪肝蛤蜊面”……两年来,面馆菜单上的面已经被他轮了个遍。

面馆还曾有明星来光顾,低调地过来,默默点了一大桌。店员本来以为是明星“阔绰”,每样都点来尝一口,收桌时才发现这位明星是真的很能吃。

在面馆小有名气后,还不时有远道而来的美食爱好者登门。在店主杨宇慧的记忆中,一名从青岛“打飞的”过来吃面的顾客令他印象深刻。

这就让人很好奇,“沪西老弄堂面馆”面馆的面,到底有多好吃?

把外婆的面馆再还原出来

1987年出生的杨宇慧和大他一岁的表哥,从小是在外婆的面摊里长大的。外婆祖籍苏州,解放前带着做面的手艺来到上海,从上世纪80年代起悉心经营,细细的苏式切面变成了上海本帮面条,满碗的香气与温暖深深印刻进杨宇慧的记忆里。

外婆过世十几年后,有一天,已做了五六年“码农”的杨宇慧和表哥聊天,感叹如今许多上海面条的口味已大不如前,“各国各地美食荟萃上海,但家乡面条的口味却越来越淡。”

为什么不把外婆的面店再做起来呢?

表兄弟俩一拍即合,双双从原公司辞职。“趁年轻去闯一闯,做一点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

找个好地方开面馆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兄弟俩四处找了两个多月的店铺,原本想把店铺开在虹口区外婆面摊铺的旧址,但那里因为拆迁,餐饮业态较少,只能作罢。兜兜转转,他们看上了现在这个更有情怀的“弄堂”店址。

场所有了,面条从哪里来?他们找到了以前外婆店里的厨师,请他来帮忙。

“你们两个小孩也想开面店?”厨师起初对表兄弟俩的想法并不信任,但出于对老店的感情,还是答应下来。如今,他已是老弄堂面馆生息与共的“总厨”。

开店第一个月,“沪西老弄堂面馆”净亏了9万多元,但半年后的18年2月就成功抵达“保本线”,之后逐渐开始盈利。

实现扭亏为盈,最关键的还是“做出好吃的面条”,为此,全店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寻找记忆中的老面,打造新海派面

“沪西老弄堂面馆”卖的大多是传统的老面。在设计最初的菜单时,杨宇慧凭借自己儿时看外婆烧面的记忆,在尽力还原出面条经典口味的同时,再做改良。

这并不容易,因为大环境的变化,如今的食材和过去的食材就不太一样。“比如以前一头猪养半年,现在一头猪养70多天就卖了,肉质和口感本身就有差别。”但杨宇慧认为这不能成为做不好面的借口,“食客吃东西不管太多门道,只管好吃不好吃。把面做好吃是最重要的。”

在继承传统本帮口味的基础上,店里在创新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比如,热卖的猪肝蛤蜊面就研制了半个多月。

“猪肝按照传统一般配着青椒或者洋葱炒,吃起来感觉不错,但是我们觉得有点普通,所以想做点创新。” 杨宇慧说,起初他们想用猪肝配一种素菜,在试遍了蒜苗、茭白等各种素菜之后,有一天他看见店员在剥蛤蜊,瞬间来了灵感,为什么不用蛤蜊呢?

用蛤蜊正好能吊起汤的鲜味,猪肝蛤蜊面里除了盐和酱油,没有再放提鲜的任何佐料。

后来吸取了一位老客人的建议,面里又多放了香菇,为的是缓解高胆固醇。顾客们有时候会提很有用的意见,店里都会接纳吸收,把更多人记忆里的味道传递到面里来。

一碗面十道工序和二十道工序,口味肯定不一样

“80后”乃至“90后”开餐饮店的不在少数,但是像杨宇慧这样每天凌晨三点半起床,亲自开车去批发市场买菜的年轻“老板”恐怕并不多。

这既是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优质,也是为了降低采购成本。“我可以选择供应商送货上门,但同品质的食材送货上门贵,自己去买便宜,中间的差价就可以让利给顾客。”

采购成本降下来,就可以更“任性”地去追求面条品质:十斤猪肉厨师上手先切掉三斤不合格的边角料,才能下面;亲自采购的蛤蜊,人工剥开去壳,口感鲜味比用机器剥离的冻蛤蜊好得多;新鲜限量的骨头汤和海鲜汤,是每天早到的员工“吊”出来的汤头;辣肉面的辣肉从生肉到成品肉,不算上腌制时间,需要一个工人忙活快五个小时;为了下锅后“肉头”不缩,后厨敲大排从早敲到晚……

“每个顾客的心里都有杆秤。一碗面十道工序和二十道工序,口味肯定不一样。我们愿意做些反潮流的事,宁愿慢下来,宁愿涨成本,做原生态的东西。”

在杨宇慧眼中,“沪西老弄堂面馆”不是网红店,而是要争取做一家“真红店”。

除了开业之初印过一些广告页,“沪西老弄堂面馆”几乎没有营销。两年中,不断有人建议他们接受投资、开放加盟、增加外卖,但杨宇慧都婉拒了。“我和我哥本来也都不是生意人,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我们需要慢慢地做。这家店现在只能做这点东西,如果量上去了,品质难免就下去了。举个例子,我服务十个客人时,餐巾纸能马上送到你手边,但如果同时要服务二十个人,可能就顾不过来。那对客人也不公平。”

“沪西老弄堂面馆”发展的脚步踏实而谨慎,目前在人民广场附近的第二家店刚刚开业。

“天道酬勤,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的。如果没有回报,说明努力还不够。不仅是我和我哥在努力工作,所有的员工都很努力,我们都把面馆当家一样对待,想把面馆变得更好。”杨宇慧笑着说:“这个月底开店两周年,我会请大家去吃烧烤。”

2019大众点评必吃榜数据显示,上海上榜餐厅数位居50城第一,共136家必吃餐厅,人均消费达188元。在上海必吃餐厅中,共有53家特色本帮菜餐厅,占比达39%。里面不仅有一些老字号本帮菜馆,今年六月,人均消费仅31元的沪西老弄堂面馆也入围“大众点评必吃榜”。一周后日均页面浏览量增长69.8%,日均收藏增长211.56%。到7月5日正式发榜,“沪西老弄堂”果然名列其中,店里的员工都很开心。

本文为新闻晨报·周到“上海购物故事小组”原创!魔都特色小店,周到带你逛哦~

如果大家身边有喜欢的、有特色的小店,也欢迎给我们推荐哦~可以在文后留言,或者发到小编的邮箱:290746972@qq.com~

已经吃过了2369包泡面的店主,写出了一本“泡面圣经”丨魔都特色小店

是甜品店,也是画廊,希望把艺术带入“生活圈”丨魔都特色小店

全上海最火的“弄堂小馄饨”可能要搬家?听听阿跷怎么说丨魔都特色小店

永康路上的网红提拉米苏“超任性”,1勺38元“看心情”?丨魔都特色小店

朋友吐槽没有合适衣服穿,她放弃高薪做起“私人定制”丨魔都特色小店

田子坊里出了个“金粉世家”:距离“百年老店”的“小目标”,还有83年丨魔都特色小店

舒蔡记:想品尝上海小吃原本的味道,请记得它 丨魔都特色小店

这家店的朗姆酒加花雕口味小龙虾想尝尝吗? | 魔都特色小店

前上市公司董事亲手做的“冰澳白”、酸奶咖啡超级赞丨魔都特色小店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