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月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包围了拥有800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烧穿了木头、烧坏了玻璃,更牵动了全世界文艺爱者的心。一时间,人们纷纷在社交媒体转发着一首歌——《大教堂时代》,寄托哀痛与致敬。
“大教堂撑起这信仰的时代,人类企图攀及星星的高度,镂刻下自己的事迹,在彩色玻璃和石块上面。”这首歌,正是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开场曲,恢弘的旋律与壮阔的歌词述尽了时代更迭与人类命运的沧海桑田。
而昨晚,熟悉的旋律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再度响起,由此拉开了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申城的一连30场演出。“继续高歌,是纪念这座建筑最好的方式”,扮演卡西莫多的安杰洛·德尔·维奇奥说。
1998年,根据雨果原著改编法语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在巴黎首演,美与丑、爱与恨、信仰与欲望、高尚与卑劣、承诺与背叛、奉献与占有、死亡与救赎,所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的情绪,浓缩在短短150分钟里。
和百老汇与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不同,这部法语音乐剧全程没有对白,50余首歌曲串起了整个故事,并且采用了唱跳分离的呈现方式——跳舞的演员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员不跳舞,两者能更加投入自己的演出,将各自的表演发挥到极致。
这在当时,并非没有争议。但作曲家理查德·科西昂特有着自己的坚持,在他看来,《巴黎圣母院》与其说是一部音乐剧,倒不如定义为“流行歌剧”,他在音乐中揉入了流行、摇滚和爵士元素,只希望以更现代的方式,将这部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每一部音乐作品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而在我看来旋律性和节奏感是无可取代的音乐元素。”在他看来,当作曲家能用音乐表达情感时,那么演员一定也可以。
时间证明了一切,在首演后的20年里,《巴黎圣母院》独具一格的“唱跳分离”、“以歌带戏”的模式不仅为其在法国赢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更是引领了大部分法语音乐剧的制作和运营方式。
也正因此,73岁的理查德·科西昂特对于当初自己的选择与坚持无比自信,他甚至直言,诞生20年来,剧中的音乐几乎没有变化,“因为我觉得很完美,我本人拒绝作出任何修改。”
音乐之外,此次来沪的20周年纪念版巡演更是集结了全世界范围的主创团队。
饰演卡西莫多的意大利演员安杰洛·德尔·维奇奥参演过意大利语版、英语版、法语版,是唯一一个用三种语言演绎过卡西莫多的演员。不同语言的歌词曾经让他颇为苦恼,但这也是乐趣所在,“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情感爆发的节奏也不同,很有意思。”
饰演爱斯美拉达的希巴·塔瓦吉来自黎巴嫩,“她是一个外貌的受害者,深陷于三个男人的爱慕中,但她身上的新鲜与活力,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而备受关注的主教弗罗洛一角,则将由两位重量级加拿大演员丹尼尔·拉沃伊和罗贝尔·马里恩接力演绎,前者为1998年主教一角的原版卡司,后者不仅以演员身份加入《巴黎圣母院》剧组多年,更曾一度担任该剧的助理导演。
在罗贝尔·马里看来,大主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反派,他的身上有爱有恨,有挣扎也有成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更深一步去了解的角色,他所有的悲剧的来源,在于他不知道如何去爱。”
其实,早在2002年,法语版《巴黎圣母院》就曾踏上了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它不但是沪上音乐剧观众的“启蒙作品”之一,也由此拉开了国际顶尖音乐剧先后争艳上海演出市场的序幕。
时隔16年,法语版《巴黎圣母院》再度归来的消息传来,就早早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上海站前两轮场次开票当天即宣告售罄,临近首演,30场演出全部售罄,连加座也一票难求,成为了今夏沪上音乐剧圈的“爆款剧目”。
而今年4月的一场大火,更是将这部作品推上了浪尖。大火之后,演员们在演绎这部作品时,心境上会有哪些不同?这个问题才被抛出,罗贝尔·马里恩仿佛早有准备,“我猜到一定会被问到这个问题。尽管我并不是法国人,但巴黎圣母院不仅是法国的瑰宝,更是全世界的文化宝藏。大火发生后,曾有人问我,音乐剧会不会继续演下去,关于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当然不会停歇。”
安杰洛·德尔·维奇奥也认为,继续高歌《巴黎圣母院》,才是纪念这座建筑最好的方式。
希巴·塔瓦吉现在还记得,当时自己在电视上得知这个消息时的震惊,三年的演出经历,让她对于《巴黎圣母院》有了不一样的情感,“剧中我有几首歌,正是歌颂的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现在有了不一样的感情,演唱的时候感触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