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湿垃圾桶没有标识来区别,垃圾桶里干湿垃圾混合……今天上午,淮海中路街道城管中队对垃圾分类进行执法检查,发现合肥路上的老鸿兴点心店违反《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对于违法的原因,负责人称买不到垃圾桶。
“你这个是什么垃圾桶?”“干的。”“那你的标识呢?桶的颜色也不对啊。”“有的有的,标识反过来了。”“那这又是什么垃圾桶?”“湿的。”“那两个垃圾桶为什么颜色是一样的?应该一样吗?”……今天上午,淮海中路街道城管中队来到合肥路上的老鸿兴点心店,在汤包馆的后厨区域,城管执法队员和大厨进行了以上对话。
面对质疑,大厨瞬间哑口无言,最终解释是由于“买不到”垃圾桶,只能先用两个颜色相同的垃圾桶过渡一段时间。
除了分类投放容器设置不规范的问题外,后厨区域这两只所谓的“干湿垃圾桶”垃圾混合投放现象也十分严重。干垃圾桶里有蔬菜烂叶、还有塑料瓶,完全没有分类。
在就餐区,一个灰色的小型垃圾桶承担了生活垃圾“四分类”的全部角色。“你来说说,这又是什么垃圾桶?”“干的干的,上面有标记的。”这名大厨指着桶身上“严禁热灰入桶”的字样还在“牛头不对马嘴”地应对城管的检查。
执法队员翻开桶内粗粗一看,香蕉皮、湿巾、酸奶盒等混在一起,根本未分类。
针对未按照要求设置收集容器设施以及未将生活垃圾分别投放至相应收集容器这两个问题,城管执法队员现场开具了两张责令整改通知书,要求对混投立即整改,配置容器限期3天内整改。
淮海中路街道城管中队主任科员骆浩全介绍,淮海中路辖区商务楼宇密集,餐饮企业有300多家,针对这一情况,城管将垃圾分类的执法重点放在了投放以及驳运环节,“从7月1日《条例》实施至今,我们已经开具19张责令整改通知书,其中1家餐饮企业经复查仍未整改,被开具罚单。”
今天上午,淮海中路街道城管中队还对兰生大厦以及新天地进行了垃圾分类执法检查,情况良好,两家单位的垃圾分类工作各有创新。
在兰生大厦办公区的可回收物投放点,挂着一个印有“拾尚包”字样的白色袋子。兰生大厦物业管理公司垃圾分类项目负责人朱洁茹介绍,这个“垃圾拾尚包”是针对可回收物的小创意,一般由单位或商户自行设置在公共区域内,类似干净的纸板箱、饮料瓶等可回收物,都可以投放到里面。袋子上有一个二维码,扫一扫就可以绑定公司账户,就能实现线上预约线下回收,每次交付投递的垃圾,也能做到源头追溯。
这个垃圾“拾尚包”由垃圾分类第三方组织程胜环保创意并负责运营。
目前,兰生大厦内企业已100%做到源头分类,物业二次分类现象彻底改变,大厦垃圾箱房占用面积明显减少,可回收物量明显增加。
新天地广场的分类垃圾房有点特别。近300平方米的垃圾箱房像“俄罗斯套娃”,有“房中房”。
在垃圾箱房的第一层区域,左侧是台账区,右侧设置了冲洗区以及专门的工具存放点。第二层区域有“干湿餐厨垃圾分类区”、“有害垃圾分存放区”以及“可回收物存放区”。物业管理负责人毛银娟介绍,最里间还有一个休息区,专供保洁员休息。
新天地还对可回收物进行了细分,将可回收物分成玻(玻璃)、金(金属)、塑(塑料)、纸(纸张)、衣(纺织物)五类。
除了在硬件设施上“做文章”,新天地广场还有一套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其中,“垃圾分类督导员”就是保障这一机制的主力军。这个队伍主要由集团联合物业公司业务骨干组成,会定期不定期开展垃圾分类检查督导,发现问题及时与企业沟通,协调解决,对反复发生问题、屡教不改的,内部也会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督促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