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去湘西凤凰的一个重要行程就是赶苗集,15年前第一次去凤凰赶过一次腊尔山大集,那盛大的场面至今记忆犹新。
在湘西,“赶集”叫“赶场”!一般依据农历来的,基本上五天一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赶场的固定日期,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
赶场是湘西村民隔三差五就要进行一次的日常活动,买点家用或是卖点山货,你来我往,熙熙攘攘。沈从文《往事》中一段“乡里去有场集的地方似乎并不很近,而小小村中除每五天逢一六赶场外通常都无肉卖。”可见当时的村民是盼着赶场。
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这传统的乡土集市还存在吗?到了凤凰的第二天正好是农历七月十五,是凤凰吉信镇的场。一早坐上凤凰城北车站开往吉信的农村班车,半个多小时的车程、车费8块钱。一路上不断有背着背篓的农村妇女上车,她们都是去赶场的。很快班车到达镇口大桥,售票员喊着:“赶场的下车了。”
跟随赶场的人们往镇里走,感觉并没有想象的闹,是不是现在村民们也都网购了?不过走了一段路之后所有的疑虑瞬间一扫而空,就像我所期待的那样,集市还是保持着独有的特色。公路一侧一条小路上,集市摊位沿着山坡延伸,穿着民族服饰背着背蒌的老人们大多领着小孩往山坡上走,两旁的水果摊上摆满野生猕猴桃、黄桃、青枣等各色水果。
越往里走人越多,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并不宽的街道上,背着背篓、挑着担子的人群来回涌动,将小路挤得水泄不通。圩场上,商品琳琅满目,有牲畜、服装服饰、日用品、草药、农副产品等。
乡民们赶场有的是为了买所需的东西,有的是卖出自产的农产品或自制的东西,有的是顺便走亲访友,有的只是来剃个头看看热闹,反正都各有各的安排,有一种逢场必赶的情愫。
来赶场的多是上了年岁的大爷、大妈,而背篓是他们的标配。湘西的背篓可以背人们想要背的任何东西,蔬菜、家禽、农具甚至背娃。背篓有筒状、腰鼓状、椅子状……湘西多山路难行,背篓是主要生活工具。
乡民们的买卖还保持现金交易,偶有摊位挂着支付码也罕有人去扫,称重还是用秤杆。对于记者来说,好久没有这种生活的感觉了!
赶场还有最重要的就是饱一饱口福,街市上小吃有很多很多:油糍、米粉、小鱼儿(一种米粉做的形似小鱼)、米豆腐……老老幼幼围着一个个小吃摊或站或蹲,一边聊着天,一边吃得不亦乐乎。
圩场上穿苗服的人不少,但都是上了年岁的妇人。她们头上戴着巾帕、身穿蓝色对襟上衣,不过整个圩场很难觅着一个年轻的姑娘穿苗服的,颇有遗憾。
中午,赶场的乡民们背着采购到的物品逐渐离场,他们大多数是坐来时结伴包的小面包车,或坐农村班车或步行回家。
到湘西凤凰不去赶场不算是真正到过凤凰,凤凰周边有很多地方可赶场,腊尔山、禾库、山江,不光附近几个苗寨来此赶场,并且花垣、吉首、泸溪、麻阳、贵州松桃、铜仁、重庆秀山的商贩也常来此交易。可谓“三省赶一场”。但是现在圩场卖的多为生活用品和农用品,游客赶场图的就是看个热闹,别指望会在集市上买到多少工艺品、银饰品等收藏品。
以下是凤凰县周边比较有名的圩场:
廖家桥:农历每个月的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为赶场时间。
阿拉营:农历每个月的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为赶场时间。
吉 信:农历每个月的初五、初十、十五、二十、二十五,三十为赶场时间。
山 江:农历每个月的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为赶场时间。
腊尔山:农历每个月的初二、初七、十二、十七、二十二,二十七为赶场时间。
禾 库: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为赶场时间。
从县城去这些地方的车费一般都很便宜,大多在10元以内,车程近的不过半小时,远的也就2小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