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都在曹家渡,那里还有个地方叫作“五角场”


作者:朱杰
编辑:朱杰
时间:2019-08-21 19:44

对于在曹家渡生活了几十年的居民来说,提到“曹家渡”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和故事。前不久,周到君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家住长宁区的陈日旭老先生。

他曾在曹家渡生活了整整44年,对曹家渡的过去了如指掌。曹家渡也是他前半生最熟悉的地方。

■曹家渡老照片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曾在曹家渡取景

1943年陈日旭出生在曹家渡,到1987年搬离为止,他在这里生活了“半生”。当时他家就住在沪西电影院隔壁的弄堂里。这条弄堂被称为“七十二家房客”,住在里面的人都是从外地来上海的,有宁波人、绍兴人、苏北人等等,五湖四海什么人都有。

整条弄堂大多是两层木制结构的老房子,居住条件艰苦。陈日旭当时住的石库门单元里就有将近20多户人家。一个门牌号进去后就能看到天井,左右两边是厢房,后面是厨房。

陈日旭全家住二楼,他出生时的房间和沪西电影院只有一墙之隔。到了夏天,电影院墙上的大窗就会打开通风。因为离得近,有时影片里的人物对话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晚上还可以看到放映设备投射出的光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沪西电影院(图片来源:网络)

那时候沪西电影院在弄堂里还设有一道边门,用于电影散场后分散人流。这道门就开在陈日旭家旁,所以散场时即使遇上下雨也不怕,出门拐个弯就来到家楼下的天井,都不用带雨伞,十分方便。

在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最后,王心刚饰演的特务头子带着一群国民党特务,冲进弄堂准备逮捕正在房间里发电报的李侠(孙道临饰演)。当年这组镜头的取景地就在这条弄堂里。已经上了中学的陈日旭,有天放学回家看到警察把路口拦了起来,车辆和人员一律不得进出。他在向现场维持秩序的居委干部求助后,才得以顺利回家。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弄堂口的路边停着好几辆卡车,上面装的都是发电设备,地上还拖着长长的电线。正式开拍前,拍摄现场管得比较松,陈日旭就和其他小伙伴在旁边看,可只见剧组人员忙里忙外,唯独不见主角现身,但看到了导演王苹。在他的印象里,这位女导演打扮得很时髦,胸口挂着码表和哨子,用于计时和现场指挥。

天黑后,聚光灯将弄堂顿时照亮。弄堂里的居民只能各自回家,而且每家人的窗帘都要拉上,只能趴在窗边通过窗帘缝隙往外看。陈日旭还记得,当时光特务冲进弄堂的镜头就拍了好几次,直到导演满意为止。

至于为何选在这条弄堂,据说当年李侠做地下党潜伏时,就住在这条弄堂里。解放前,住在弄堂里的人都是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李侠把这里作为潜伏据点,越乱越好以便掩盖真实身份。电影在沪西电影院上映后,陈日旭还邀请他的同学一起来看,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陈日旭和战友合影(后排左二)

出门就是商业岛,吃喝玩乐样样有

曹家渡因地处静安、普陀、长宁三区交界处,在当时被人们俗称为曹家渡“五角场”。陈日旭说,原先在“五角场”的马路中央,有一块近似圆形的商业岛,上面开着不少商铺,吃喝玩乐什么都有。虽然离开曹家渡已经31年了,但他至今还能记起大部分商铺。

在新华书店的门口有一座大时钟,一面朝向长宁路一面朝向长寿路。按顺时针走向,陈日旭向周到君介绍商业岛上的情况。书店旁是明声电料行,是一家专门卖灯管、电线的商铺。电料行的旁边是一家礼品店,里面卖锦旗、奖状、折扇,平时这家店的人流很少冷冷清清的。在礼品店的旁边是一家南北货商铺,卖香菇、木耳、粉丝,每逢过年过节人气特别高。

■曹家渡“五角场”老地图

南北货商铺的旁边是一家大新照相馆,这家照相馆的一楼橱窗里放着大大小小的相框,都是过去人们在这家店拍过的照片。照相室在二楼,两边都有扶手楼梯供顾客上下楼。照相馆旁就是恒泰昌绸布商店,这家店的会计还是陈日旭高中时的同学。因为有老同学的关系,有时候店铺进了一批好料子,陈日旭就能及时得到消息,比其他人快一步买到布匹。

绸布店再隔壁就是三民浴室,陈日旭说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父亲才会带着他们兄弟四个来浴室,舒舒服服地洗把澡。普通百姓都选择一楼,在大池里泡一泡再在淋浴头下冲一冲,二楼的收费较贵,但水质更干净,还有躺椅可以休息。

商业岛上有两家理发店也非常有意思。国泰理发店是专门给女宾理发的,逢年过节的时候队伍都排到了店门外。另一家华森理发店是专门给男宾理发的。以前理发店还提供报纸、杂志,供顾客翻阅打发等待时间。

■沪西状元楼手绘(图片来源:网络)

商业岛上的沪西状元楼,是当时远近闻名的酒楼。一楼橱窗里摆着各式各样的菜品,晚上灯光一打,看得直让人流口水。有一次,陈日旭和全家人来酒楼吃喜酒,那时候他人还小,早早吃过两口菜后就趴在窗台上看16路电车。当时16路电车曹家渡终点站设在长宁路上,回程时车子总要先绕过商业岛再回到长寿路上。

有时车子在转弯时,电车的两条电线与天线接头会摩擦出火花,小孩子就爱看这个。陈日旭记得,他们家去这家酒楼最多就是买买黄豆汤,一碗1角2分钱,每次去时总要带上家里的铝锅,一买就是一大锅。

酒楼旁边就是曹家渡邮政局,邮局门口还有人代笔书信,一位穿长衫的人摆了一张台子就坐在那边,有人来了提供服务。陈日旭说,他小时候作业写完了,就经常来商业岛上逛逛。

有时候他还和其他小伙伴比赛跑步,从新华书店门口出发,绕一圈看看谁的速度快。那时候商业岛可是曹家渡的“招牌”,附近的居民都爱来这里买东西。后来,商业岛附近的几条弄堂悉数拆除,商业岛也于1990年后拆除。

■陈日旭在老房子时的照片

以棋会友,乐享晚年生活

现在陈日旭是上海老年象棋协会成员,还拥有国家一级象棋裁判资格。退休后的他曾被推荐到宋庆龄幼儿园担任过象棋老师,还是2011年全国象棋赛冠军孙勇征的启蒙老师。说起与象棋结缘的故事,陈日旭最早是在他姑父那里拜师的。

那时候,弄堂里还有一处是电镀厂的工人宿舍,下午放学后陈日旭就经常去看两个上夜班的工人下棋。上了中学后,忻康里旁的棋室是陈日旭经常去的地方。他回忆,那时棋室里摆着一张长的木板,上面摆着许多张棋盘,两人对弈输者掏钱,两分钱一盘棋,平局两人平摊。再后来,棋室附近的豆腐店老板儿子,每天下午也会经常设摊下棋。就这样,陈日旭时常到那里转悠,看到有人下棋两只脚就像灌了铅一样挪不开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陈日旭记得,那时候有一位老师傅经常来忻康里棋室下棋,后来才知道是附近国毛一厂的机修师傅,大家都叫他“老陈爷叔”。这位爷叔平时总爱戴着一顶凉帽,说着一口宁波话,下棋风格蛮凶的,喜欢和对手正面交锋。陈日旭向这位老陈爷叔学到了不少。在当时,还有一个人也经常光顾棋室,因为这人有中耳炎,所以大家都叫他“烂耳朵”,这人的棋也下得好。

1961年8月,陈日旭走上了参军的道路。那时候部队每月发6块津贴费,陈日旭每月存5块放在部队信用社,剩下1块钱就买买生活用品和信封信纸。部队生活很枯燥,写信成了他在星期天的休息方式。

从部队复员回沪后,陈日旭接受组织分配工作,先后在上海一纺机厂技校和厂工会做过宣传工作和技校老师。在单位工作期间,他组织过不少象棋比赛并担任裁判,后来又通过体委考试拿到了国家级裁判证书。

■陈日旭和胡荣华(坐者)在全国象棋赛现场

让陈日旭印象最深的就是胡荣华的记忆力,有一次胡荣华受邀在长宁区工人俱乐部表演盲棋。胡荣华面向观众坐在台上,背后是十张大棋盘,每张棋盘对手走一步就由工作人员报一步棋,胡荣华就这样全凭记忆和临场应变,和十位高手过招。十盘棋下到最后赢了七八盘,剩下的两三盘大多也是和棋。

陈日旭说,因为象棋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退休后的陈日旭更是把精力放在了象棋教育事业上,先后编撰出版了八九本象棋书籍,有时候还会去外地参加地方组织的象棋比赛,担任嘉宾和裁判,参与评棋讨论。

如今,陈日旭的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惬意。在他看来,如今的曹家渡变化太大了,和过去不一样了,但在他心里永远有一座“五角场”,那是他成长和生活过的地方。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