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今天刷屏了,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一遍又一遍地刷出收银台前人头攒动的照片或是视频。自品牌创立以来就主打“价低质量高”招牌的Costco一进入大陆市场,就让消息灵通、精打细算的上海市民闻风而动。
相比在国外的门店,拥有1200个车位的停车场竟然要排队等候3小时;因为信号原因,结账时扫码支付频频“卡壳”,走道上XXL号的手推车挤成一堆。记者在现场见缝插针地和Costco闵行店负责人聊了几句,对于今天的“盛况”,该负责人连称“超出预期”。
据此前Costco透露,开业一周前,闵行店的会员数已达数万,而较为理想的目标会员数大约在10万左右,后续也有望在上海其他区域增设门店。开业首日的火爆场景,能给这个即将在上海大展拳脚的外资品牌带来哪些启示呢?
在今天刷爆朋友圈的文章里,评论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路那么远,一定要第一天去人挤人吗?
路是真的远,记者一早从北静安出发,乘坐地铁到徐泾东站,再打车约15分钟才到,总耗时近2个小时。而根据现场采访,虽然来自闵行、青浦、徐汇的消费者居多,但从浦东、杨浦等区专门赶来的也有不少。
交通不算很方便,出售的很多又都是大件商品,自驾出行的消费者数量自然不少。因此,停车场也早早竖起了“停车位已满,排队约3小时”的告示牌,朱建路联友路周边的路段在地图上红得发黑,有车主称短短700米开了半个多小时。
为什么Costco大陆首店对外宣称有史以来最大、拥有1200个车位的停车场竟然还有此遭遇?结合今天的交通路况、卖场动向,只能归结为两个字:人多。
事实上,除了私家车,公交出行的消费者也占了不少,卖场附近最近的公交站点午后可谓人满为患,挺空的公交车驶来,立马就“塞”满了。
买来的东西又大又多又重,怎么带回去?小推车、拉杆箱、环保袋,“装备”很充分,妥妥的。
觉得自己挤不上公交车的,那就往沪常高速的方向走走,避开拥堵路段,咱再打车。记者步行了至少1公里后,在靠近金丰路路口甚至都看到的买了拉杆箱组的消费者。
也就是个大卖场,为什么会来那么多人?
由于开业首日尚是工作日,来到卖场买买买的有很大一部分还是中老年消费者。不同于此前部分大卖场、网红店、商业项目开业大家直接冲进来埋头“疯抢”,今天的消费者可谓做了不少功课,有备而来。
会员卡是肯定办好了的,有儿女帮忙提前办理的,也有自己本来就有的,家住莘庄的一位大叔就因为常去探望国外的孩子,之前就办了加拿大Costco的会员卡,今天专门坐了公交车过来现场凑凑热闹,顺便买买买。
记者注意到,很多消费者在拍照时用的甚至不是手机自带的相机APP,而是微信自带的拍摄功能,边拍边发,远程“后台”觉得好、觉得划算,那就果断“入手”。
有的单枪匹马,老两口来买买买,5.73升的洗衣液一买就是两桶,一盒28个的可颂一买就是两三盒,这么大的采购量,用得掉吗?“洗衣液又不过期,家里留一桶,给孩子送去一桶,小面包么大家早饭吃吃很快就没了,反正人多嘛。”
有的则呼朋唤友,“组队”而来。家住南方商城的一位老先生是和邻居们一起来的,3家人家有2家办了卡,1家就“蹭卡”来逛,牛肉块一买就是10盒,回去了再慢慢分,路上还能互相分担一下重量,毕竟人多力量大嘛。
一位来自台湾的女士家里距离卖场只有5分钟的车程,已经在上海生活了十几年的她带着阿姨专门来买买买,生鲜、蔬果、零食、日用品,堆了满满一车子。因为现场实在太挤,她不得不采用了让阿姨在空地看着推车、自己“冲锋陷阵”的方法全力采购。
就是到了排队结账的时候也有各自的分工,从淮海路附近专门赶过来的乔阿姨付好款,扶着推车靠在墙上等在一边——她的老公去排队买猪肉热狗了,临近中午了,一行四人打算尝尝这里的热门小食,垫垫肚子再回去。
在今天的网络消息中,仍有不少用“上海大妈”等字眼来形容消费者,但事实上,记者在现场也看到了很多有准备,有思路的“买手”,他们年纪不小,但购买力极强,37.9元一只的烤鸡能抢自然是要抢的,但也不是只挑便宜的,东西好才最重要。最后东买西买装了一车子,他们也就轻描淡写的一句:我们这一车没什么大件,不贵的,就一千多块钱。
正如此前Costco亚洲区总裁张嗣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的,“会员制也是一道门槛”,299元的会员卡的确已经为Costco筛选了一部分消费者,他们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也对购物品质有相应的要求,而Costco也主要针对这一消费群体进行采购布局,挑选价格合适、品质过硬的产品。
整体来看,消费者对于Costco售卖商品的价格还是有相当的满意度的,虽然可能比普通小菜场、网购贵一些,但可以看到实物,而且东西“卖相”不错,产品的品质也有保障。但由于开业首日人满为患,好好消费了一次的顾客因为排队等候时间过长、现场信号较弱等问题叫苦不迭——因为信号原因,线上支付“卡壳”的频率极高,耽误了不少时间后,消费者们还是只能通过现金支付。
虽然看在会员卡的份上,很多消费者仍向记者表示之后还是会来“扫货”,但毕竟多多少少吃了点“苦头”,大家还是由衷地表示,“要等到以后人少点再来”。
也有个别曾在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的Costco门店“买买买”过的消费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委婉地提出了自己的“小建议”,例如在价格方面,大家希望能继续向欧美国家“靠拢”,实惠实惠再实惠一些,又比如作为上海人眼中的“进口超市”,还是希望能见到更多品类、更高比例的进口产品。
开业首日,Costco让中国消费者看到了这个品牌的诚意和努力,而上海消费者也充分展示了自身的消费环境和购买能力。作为一家会员费收入几乎等同于企业总利润的会员制仓储连锁超市,“续费率”必定是Costco良好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如何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在激烈的市场“价格战”占据优势,仍是该品牌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