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作者:杨青霞
编辑:杨青霞
时间:2019-08-30 16:17

“教师行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昨天,“人工智能助力教育现代化”的教育行业主题论坛圆桌会议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主持,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俞勇、同济一附中校长阮为、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和科大讯飞执行总裁吴晓如,就这一话题进行探讨,为观众带来第二场圆桌论坛。

任友群: 在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变与不变,哪些是教师角色要变的事情,哪些是不变的事情?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

我觉得教师角色是身兼数职的,他是组织者、评估者、诊断者、传授者,随着现在智能时代的开始,其实教师作为命题式知识来做知识的传授者,这个角色将逐渐淡出。他其他的各个角色,将有更为专业,甚至单一的教师角色来承担,或者一位教师擅长于几门专业,我觉得这方面是有所改变的。

上海同济一附中校长阮为:

我来开会之前,在学校里专门开了一个教师座谈会,有一个老师的发言使我觉得蛮有意思的,他跟我说我们人工智能以后是不是戴眼镜的老师可以少一点了?因为我们一看,其实戴眼镜的老师比戴眼镜的同学还多,鼻梁还要高。我想也是,你看我们如果画一个老师的画像,他一定是戴着一副眼镜,手上拿着书,背稍微有点背,是这样一个画像。

我们首先如果能把老师的画像能够改一改,人工智能能做些什么,其实也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现在都是老师用眼睛看,用手批改,大量烦琐的劳动,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替代,或者一部分替代。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很多的人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比如听,为什么不能听作业呢?学生们为什么不能说作业呢?我们如果把这些功能也开发出来,是不是我们的眼睛就没有这么累,这也是一种变,我们希望这种变能带来人的健康、人的幸福,谢谢。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俞勇:

我觉得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在人工智能互联网这个时代,包括人工智能时代,我觉得现在老师的角色,因为你课堂已经没有时空的界限了,老师其实是朝着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说,当然老师还是教书,但是我觉得从现在目前来看,优质师资没办法满足所有教育的需要,可能接下来的形势我觉得好的资源慢慢走向教室里的屏幕,远程的老师或者在教室里的老师,反而起到助教的作用,我觉得这是老师角色的变化。

为什么这样讲呢?比如说大家说我可以去培训老师,培训老师你也不能保证培训出来的每个老师都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是尤其是青少年的学习、中小学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要陪伴学习的。所以如果在屏幕上出现了老师,光是这样是解决不了教学的问题的。你在线下还是要有老师,这个老师是起到陪伴作用或者是助教作用,我觉得现在随着AI时代的到来的老师的角色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

我觉得短时间里教师的变在他的工作平台,过去我们老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个黑板就可以很好地把课上好,觉得是个好老师,但是现在的老师面临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下,他需要使用各种技术,包括社交技术,呈现技术还有传播技术,人工智能其他的一些技术,他的工作平台肯定会改变,这是短时间的。

长期来看他教的内容会改变,教师本质上工作的性质和教的内容会发生深刻变化,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科大讯飞执行总裁吴晓如:

我觉得从教师变不变有一点,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到底是怎样的特色,如果考虑这个问题的话,我们看到很多研究报告里都讲到,以后一些重复性的或者标准化工作会被替代掉,所以以后学生走上的社会是更加多变的社会,越是这种多变的社会,教师不可替代作用性越强,更要更好的引导学生未来应对多元化的社会,所以我觉得老师作为学生人生导师的角色不会变,怎么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这是不变的部分。

变的部分和刚才讲的也有相关性,因为以后有很多职业要消失掉,学生以后要面对多变的一个社会,所以其实老师教的方式要从原来传授知识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怎么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呢?因为靠一个老师面对50个或者40个学生不可能能够做到,所以老师要调动各种新技术、各种新平台,让学生在更多立体化场景里,在老师引引导下进行更加高效的学习,所以我觉得这个变和不变两个有很强烈的关系。

任友群:5G时代很快到来,5G也好,人工智能也好,这些最新的技术到底更有可能成为教育改革的更强大的动力,还是更有可能成为我们应试教育更加得力的帮凶,我想这是一个问题。

同济一附中校长阮为:

我们学校因为信息化应用已经差不多十年了,数据也积累了很多,因为老师的作业批改都是上网的,所以这么多数据怎么去处理。

我们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人工智能也好,5G也好,你们究竟想把学生引向哪里?我也是这么一个担心,因为我们现在都是问学生要答案,你把答案告诉我,学生也很方便,你要答案是吧?我到网上一搜答案就交给你了。我们老师就从网上下载题目,学生从网上搜索答案,如果我们还是这么一个状态的话,我看我们的学生肯定会更累、更辛苦。当然这种效率更低,因为他没有发生学习。

所以我想如果人工智能到来,能够改变一种方式,我们不再问学生要答案,我们能不能叫翻转作业,我把答案告诉你,他通过网络,通过一些设备,把这些答案的来龙去脉,怎么形成的,用说也可以,用写也可以,甚至可以通过表演,肢体语言等等方方面面的这种来表达出来。

我想这样的学生我们培养出来可能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想我们不是说人工智能会帮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样的问题,而是我们用他干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才是最关键的,如果我们还是为了应试教育做多少多少题目,让他们考上什么好大学,如果这样做的话,也是违背了我们本身用技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初衷,我是这么认为的,谢谢。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俞勇:

上半场张民选教授说我们国家学生在规定考试的科目都得了非常好的分数,就是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就差。什么原因呢?其实大家都知道,就是中国应试教育的结果,所有学生只要老师一出题目,他就想老师标准答案是什么,他不会去想我怎么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讲西方的教育,他扔出来一个题目,他可能就是开放性的,就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可能老师也没有很好的标准答案,让学生没有时空界限的想一些问题,这样他学会了创新的意识,我们现在连意识都没有,哪来的创新能力。

刚才任司长说,AI时代到底助推了应试教育,还是我们的教育正好趁这个机会颠覆传统的教育,我觉得是颠覆,因为AI本身是用来试错的,但是中国教育不是试错的,就设置一条路,你不要摔跤不要走弯路,这条路笔直走就可以了。

小孩到工作以后一碰到问题就没辙了,不知道怎么解决了,因为他从来没碰到过,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要学会去摔跤,让学生在摔跤当中自我爬起来的能力,我觉得AI就是告诉我们这个理念,试错过程当中求得比较好的或者更好的解,我觉得这个就是给中国教育从理念上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从我们自身来应该怎么样去把这个理念灌输于教育过程中,所以我是觉得教育本身不光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是AI理念可以改变颠覆中国传统的教育。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

我觉得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嵌入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作为内容在教,教什么叫5G,什么叫人工智能,怎么编程。第二个阶段他会来加速原来的教育模式,他是作为工具在用,在用的时候他必须是把人灌变成电灌,加速了原来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强化,当然这个强化也不完全是坏事,强化的过程如果说电灌比人灌更有效,掌握知识更快,就可以把孩子解放出来做点其他事,留点白。

过去我们如果说让老师来灌输,花十个小时才能把这个题目做对,如果用人工智能辅助一下,可以缩短为三个小时,对教学是个解放,对学生是个解放。关键解放出来干什么呢?孩子如果解放出来得到的是更大的工作量,我们就適居其反了。所以到了第三阶段,人工智能会深度嵌入教育教学系统,从而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在这个思维方式背景下我们就开始思考,哪些东西其实根本不需要学,所以未来我们生活场景就是人机是相互融合的。

像我们以前的时候没有汽车的时候,我们的思维范围限制在10公里,有了马之后,我们的思维视野就到了20公里,有了汽车我们就可以在50公里范围内。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有了这个技术的辅助,有了人工智能跟生活方式的深度嵌入,我认为第三阶段就会到来,深度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教学流程的再造。但是现在这个阶段,主要还是在原来的轨道上加速飞奔,没有根本改变教育范式,这是我的个人观点,谢谢。

科大讯飞执行总裁吴晓如:

我说一下,对这个两面性,我想可能从三个层面来讲,在当前应试教育的框架下,因为人工智能是个工具,假定我们现在很长时间里评价体系不变,因为你怎么评学校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肯定人工智能相关的有些技术会使得当前应试的力度会更大,竞争会更激烈,这是第一层面。

第二层面因为人工智能现在是一种数据智能,它实际上就可以应用学生很多过程化的数据,对学生进行更立体化的评价,所以这种更立体化的评价方式如果应用得当,如果再加上我们有一些制度的配合,实际上可以促进未来学生更加全面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这是第二方面,所以这个两面性在第三方面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就是技术在应用,当然我首先对第一问题如果做一些补充的话,学生无论是学知识还是学能力,在同样学习效果的情况下,人工智能介入,我同意刚才张主任说的,一定让他学习时长可以减少,他可以多花点时间干其他的事。

所以从第三层面来讲,如果我们整个评价、技术、互动形成大家良性互相促进的情况,我个人认为人工智能从长远角度来说是可以非常好的促进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老师的全面发展的。

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

我觉得人工智能要看他到底用在什么点上,准备怎么用,他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到底带来怎样的改变。比如说对于我们的学生的评价,以前我们仅仅是限于学业评价,比如说我们卢湾一种新小学,除了有提倡小组合作的云课桌,教会学生劳动技能的云厨房,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云图书馆,还有云手表,记录学生体育课的数据。

当我们把这些数据综合起来判断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尽量构建他一个数字画像,至少让学生知道,我并不是用应试的学业成果判断这个孩子的成长。

对老师来讲,拿我们现在试点班里使用的写字板,用的是A4纸,很普通的。我们人工智能中涉及到的计算机视觉,包括我们的机器学习等,这其实就是通过OCR形式识别儿童体的字体,同时记录他的书写习惯,了解他每一次书写答题的习惯,记录他的过程。像以往我们老师可能就看到孩子的一个结果,就看到他做出的答案,现在我们可以跟踪他整个过程,了解他学习达成度、学习素养包括学习压力。

人工智能可以提升老师的数字胜任力,所谓数字胜任力就是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可以识别可以了解这些数据所提供的能力,并且老师可以找到这些数据的相关性,并且正确使用数字化手段解决合乎教学中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只要正确使用人工智能,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和学生老师相当有帮助和益处的。

任友群:俞老师我非常想让你说说,因为你是大学专业的老师,同时你最近一阶段也对中小学的人工智能或者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非常有兴趣,经常扑到中小学去。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教人工智能的老师大学也有,中小学也应该有,从俞老师你的专业来认同的话有什么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俞勇:

我觉得现在对中学人工智能的教育,其实我是从学生、搞信息学的老师以及校长,其实我都做过调研,发现其实现在中学都想做这方面的普及教育,但是基本上都不成功,为什么?其实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的信息学或者AI的普及难在哪里呢?有一个校长跟我说,俞老师,我们学校要教一个派生语言,开始大家可能都在上,但是一星期以后少了三分之一,到最后只有几个学生。为什么会这样?你想想派生语言很简单,我们在中小学要普及这个,不是从知识点去普及,而是从思维角度去普及,就告诉他这个场景是怎么样的,这个场景里面去提炼出一些应该让他掌握的东西。

我写了四本书,就是关于人工智能的普及,包括接下来我还想编通识教材,用情景格式得模式,用思维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去解决场景中的一些问题的方式,去教他们一些语言,教他们一些模型,反过来让他们发生兴趣。

希望通过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能够引起更多的人去关注本质的东西,去解决根本的问题,这样我觉得中国的教育、中国青少年教育还有希望。国家希望在青少年,尽管我是大学老师,也做得非常好,但是我觉得我看到了中学教育还有很多问题,所以我就跳出来创办了一个博宇教育,就是在专门做人工智能的培训教育。

任友群:俞老师回答让我自然而然的要让张馆长说一下,因为张馆长是上海市电教馆馆长,责任之一就是在全上海推进信息技术在所有学生中的普及。所以我想你也可以回应回应,特别是现在我们上海的师资队伍,或者我们上海教材的策划有一些什么样的考虑,有请。

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

我们先从教材视角,我们过去好像一本书就叫教材了,教材一旦写出来之后,这一刻就凝固了。当它重新到课堂里的时候,需要老师把它打开,写书的人把活人的思考写成书就凝固了,老师要重新把这个思考带到课堂上去,这时候你就会发现老师水平会影响整个教材打开的质量。

这时候我们想在未来技术的条件下,能不能让老师这个因素从法定教材转变成实定教材的时候不要受制于老师水平的限制,所以我们需要开发下一代智能型教材,教材本身应该蕴藏着学习者模型,蕴藏着教学策略,蕴藏着知识图谱智能化的应用,这样就可以减少教材打开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影响,教师个性化的影响。另外一个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素养的培育方面,我们一直觉得人工智能的素养不能到了大学再开始,中小学也应该有一个铺垫,但是在普通的年龄段是哪种方式更适合,刚才俞教授提到小学生搞一个通识人工智能教材,是不是小学生这样打开,中学生也是一样的,大学生也是一样的,这是不一样的。

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年龄段,用创意的方式把人工智能的思维从小种植在孩子大脑深处,所以这样的人工智能,不管是关于人工智能的教育,还是利用人工智能开展教育,这两个视角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遇。但是倒过来讲,在机遇面前需要我们研究者实践者寻找更好的路径,否则就像刚才俞老师说的,我们起步并不晚,我们好像很热闹,但是没有抓点子上,若干年之后,在人工智能后继人才的培养还有其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未必走在世界前列,这是我一点见解。电教馆希望团结技术界专家和中小学老师一起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关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普及。

任友群:接下来问题是问两位校长的,两位校长在学校里管全面,什么都得管,人工智能进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以后也会影响到学校管理,学校日常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部分老师可能就是信息技术老师,但是大部分老师不是专业的,作为校长在自己的中学或者小学里,如果要让自己学校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对自己学校的教师队伍应该是怎样要求或者是怎样的策划让他们能跟上这个时代?

同济一附中校长阮为:

我们学校教师队伍已经开始有人工智能的学习的意识,包括我们学生在内。但是可能计算机老师先行,其他老师也是积极的跟进,包括我们现在有很多学科参与到这里面了,比方我们学校先成立了一个人工智能实验班,这个实验班里的语数外老师,他们都在寻找我这个政治课里能不能有关于人工智能伦理方面的知识或者是内容,他要主动整合起来。我们英语老师说学校都在搞这个事情,我们也来参与一下。

甚至老师提出我们能不能学一点这方面的语言。所以像这种我们学校的老师还是非常多的。但是我是思考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非常多的是关注这个学生学了以后是不是成绩能力提高,或者是什么地方能够增长。但是我更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作为一个人,德育怎么利用人工智能,这块上做点工作。

我们现在学校里自主开发,叫“小德助手”,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榜样的引领,比如社会上有很多精英有很多科学家,他们从小是怎么长大的,他们在人生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经历。

我们通过技术把这些资料推送给了学生,学生就在他的APP上能够按照自己的偶像选择他们的一些资料,我们所有的各个老师都跟同学之间结成这样一个陪伴者、引领者、激励者、规划者,让学生一起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我们说陪伴学生成长,这块我们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老师,你不能说单单我用人工智能来减轻我的什么负担,但是另一方面,其实你更加回归到灵魂的工程师这么一个境界。所以我就在想,我们可能也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从这个视角出发,去想一想我们怎么在立德树人,怎么陪伴他人格健全,而不单单是我推送多少题目给他,然后分析他题目做得怎么样,我想这块领域可能更有作用。

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

我觉得我们学校可能得以于十年前就开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我们学校那时候做云课堂开始,已经先想到制度先行、机制运行通畅,同时还有一些特色做法。

比如说参与到这个信息技术项目当中的,当然以后也可能是人工智能项目,这样的老师无论是在考核也好,还有甚至于包括领用设备也好,都是有优先权的。第二个关于机制畅通,我所有机制运行都让这些弄潮儿能够处于一个前列,不管是评优还是各类的论文发表等等,学校都是给他助力的。

所谓特色做法比如我们教师团队培训,我们有非常有特色的30、40、50,你要求全校老师一下子投入这个项目,毕竟有年龄差异,所以30岁青年老师、40岁中年老师以及50岁年老老师,都在这个项目中承担不同的任务,但是都能在这个项目当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这十年运行下来,我觉得我们教师团队越来越成熟。我印象当中,当年第一次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云课堂的公开课的时候,一位老师一个人上八个班,这个展示课是一轮一轮上下来,非常辛苦。而到今天,我们很多老师我称为云团队,已经很成熟,可以为大家呈现各种课堂教学,拿出自己的项目课题,这是我们的探索。

任友群:最后一个问题,晓如,你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优秀的人工智能方面领军企业家,你们已经做了大量跟教育相关,同时跟教师队伍建设相关的事情,我知道在宁夏和北外都有你们的参与,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科大讯飞对以后想助力中国教师队伍在信息时代跟上时代步伐你们有什么考虑?

科大讯飞执行总裁吴晓如:

确实现在我们这些年在做的过程中,第一个感觉教育是一个不容易做的行业,因为它涉及的面比较宽。现在我们越来越多感觉到,讯飞做到现在目前比较多的是智慧教育环境,我们怎么创建智慧教育环境,让老师理解这个智慧教育环境他能做什么,这种环境相对比较宽松,他在这里能更多做智慧教育的环境的创新。

一旦环境比较成熟,应用比较方便,体验比较好,让老师看到减负增效的成果以后,会有一批老师先行先试,会做出一批最后有效果的一些新的模式出来,这是第一点我们现在在做的。所以现在有很多师范大学,包括中国和上师大领导也一起谈的,在现在师范生的培养里,怎么把这种智慧环境已经比较清晰的元素植入现在的培训里,这个我想是第一个。

第二个因为我们现在面对的学校比较多,有时候是通过后台大量的数据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教学模式能够产生的效果,比如在一些课堂中对学生学习新鲜提升的效果,比如能看到学生在某些学习上不足,应该用什么方式帮助。有一些比较清晰的成果之后,我们会和当地的教育主管机构沟通,和教研机构沟通,把模式进一步提炼,包括我们和很多大学在合作。

因为我们企业不是特别擅于做教学模式的提炼,我们跟教研机构和大学提炼以后,把这些教学模式化,比较好的模式可以通过教学的主管机构传播,所以实际上我们现在不断的希望把环境做好,然后通过这个环境我们设置一种方式,让老师校长他们能在这个方面做一些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的创新,然后产生了一些成果以后,我们通过后台数据发现以后,支持一些大学和教研机构对这些做模式的梳理,通过主管机构能够做一定的推广,大概这样形成一个链条,不断的一步步往前走。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