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一中学3成学生不会穿鞋带的消息上了热搜,引起关注。上海的小学生系鞋带的能力又如何呢?开学季,记者随机调查了5所小学50多位学生,发现约5成的孩子不会自己绑鞋带,还有6成不会整理书本,8成不会折叠雨披。
孩子们的劳动意识需要培养。上外附小出硬招,要求孩子们一年级系鞋带、二年级理书包、三年级叠雨披……而一些中小学业鼓励家长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傅雷中学则建议家长和孩子共读《傅雷家书》,提升劳动意识。
“你会自己系鞋带吗?”面对记者的问题,小学生们七嘴八舌,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早上,是我的外婆帮我穿衣服,穿鞋子的。”
“我的鞋子没有鞋带。”
“我早上出门前,妈妈会拿起我的鞋子往我脚下一套,我就出门了。”
……
开学季,记者随机调查了5所小学,每所小学10位左右学生。粗略统计下来,约有一半的学生不会系鞋带。也有家长提出了疑问:“现在不少鞋子没鞋带。不会系鞋带很正常。”记者调查中,的确有好几位小一生说:“我的鞋子都是粘扣的。我没有穿过有鞋带的,是魔术贴。”
上外附小的大队辅导员吴慧君表示,小学生不会绑鞋带的例子不少见。“我有一天遇到一位刚上完体育课的高年级同学。我看到他鞋带掉了,就叫住他,提醒他先系一系。结果他打了一个死结,然后说:‘好了,我现在要走了……’”
尽管现在的鞋子有的没有鞋带,不能用是否会系鞋带来衡量孩子是否具有好的劳动技能,但是不会系鞋带,从某个侧面提示老师和家长,“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很重要。”
除了系鞋带,一些常规的劳动技能,有的孩子也比较缺乏。同样的学生群体里,记者调查孩子们每天是否会整理书本,有近6成的孩子表示,从幼儿园开始,都是爸爸妈妈等帮助整理书包。而记者询问,下雨天如果到了学校是否会折叠雨披,近8成的孩子惊讶地表示,自己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压根不知道该怎么折叠。
该怎样培养孩子们有更强的劳动技能和意识?上外附小新学期要求孩子们:“自己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家里事情帮着做”。
开学第一课上,该校来自五个年级的42名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大比拼”。比赛分年级进行,一年级系鞋带、二年级理书包、三年级叠雨披、四年级刨黄瓜、五年级包馄饨。
在系鞋带比赛中,因为提前练习过,记者看到一组6位小一生,在一分钟内全部成功过关。在整理书包比赛中,老师们故意把书本、垫板、水杯等正反倒置,把书包弄得杂乱无章,孩子们没有被难倒,90秒的时间里,一个整齐的书包就从一双双小手中诞生了。比拼不仅要求速度快,还要质量好。在每一轮比赛中,同学们都拿出认真劲儿,努力做到最好,最终21名学生荣获“劳动小达人”称号。
在 “我劳动,我快乐”活动中,14位同学交流分享了自己在暑期的劳动成果和感受。有的走进厨房学会了洗菜、包饺子、烧蛋炒饭等;有的拿起肥皂,主动洗自己的袜子、手绢;有的走进田间,种植小树苗、种红薯;有的走进社区,争做垃圾分类志愿者。
校长杨蕴敏介绍,该校每天午间会让学生花5-10分钟时间打扫教室,培养孩子责任心。寒假里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学习置办年货。对一到三年级的孩子,要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而四五年级的孩子要让孩子学做简单家务,例如包馄饨、摘豇豆等。
“我自己的孩子,在她上初中之后,我也要求她每天用电饭煲烧饭,把蔬菜都清洗干净,配合我晚上炒菜做好准备工作……这是为了培养她的责任心和劳动能力”, 杨蕴敏说。
大队辅导员吴慧君介绍, “每天中午,我们老师会给每个学生安排一个小岗位,任务包括擦黑板、整理图书角等,在每天中午的12:30到12:40值日。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也能培养他们为人服务的劳动精神。”
短短十分钟的劳动意识培养效果显著。吴慧君说道,很多孩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个男孩子以前一点都不爱劳动,现在慢慢对劳动改观了,变得愿意为同学服务,自己也做得好,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好帮手和小榜样。”
“还有个四年级的男孩,以前不愿意下厨,说爸爸妈妈做饭很难吃,但学校要求他在家里帮爸爸妈妈择菜、刨黄瓜后,他发现下厨很有趣,还烧了一顿西红柿炒蛋给爸爸妈妈吃。”
孩子们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系鞋带、包书皮都做不好。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上海市傅雷中学不久前举行微论坛探讨这一问题的原因,论坛嘉宾普遍认为,导致这一状况的主因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而非学生。有家长习惯了以爱之名越俎代庖,不舍得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性的劳动都一手包办。
华林小学教师罗丽惠认为,孩子不爱劳动,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此外,一些家长存在着“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他们觉得孩子学习忙,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因此在家不让孩子承担家务,有时甚至还会代替孩子去学校做值日生。
如何提升孩子的劳动素养?傅雷中学校长傅国庆鼓励家长和孩子共读《傅雷家书》,培养良好劳动习惯。“《傅雷家书》中除了舐犊情深、赤子之心,同样也渗透着劳动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最好的示范。”他说,傅雷之妻朱梅馥曾通过家书叮嘱傅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整理东西要有条有理。傅雷本人对生活细节有严格明确的要求,他要求热水瓶把手朝向要一致,空的瓶子必须放到排尾并及时添水,对于生活起居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对儿子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培养劳动技能和意识,不仅学校在努力,也更需要家长增强这方面的意识。例如,吴迅中学就鼓励家长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
该校陆雪诗女士分享了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我和爸爸从你小时候就刻意‘穷养’你,你上幼儿园起,家里的垃圾总是你负责带出去扔,订的牛奶再冷的天也是你下楼去取……后来,一到周末,爸爸妈妈借口工作太累了想多休息会,让你烧早饭,等我们起来发现,三份培根鸡蛋手抓饼已经做好,还配了热气腾腾的豆浆。”
陆雪诗感言,眼见着儿子成长为阳光、自信的大男孩,除了欣喜和自豪,有时也会有点“心酸”。“哪个父母舍得让孩子‘吃苦’?因为爱,所以舍得。我们相信,儿子总有一天会感谢我们的良苦用心。”
“自己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吴慧君说,要想做到这三点,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帮助。“现在很多家长、家里的爷爷奶奶都把孩子捧在手心里,生怕孩子多做一点,书包都不让孩子自己拿。”
吴慧君建议,家长要懂得“放开手”,多鼓励孩子参加劳动项目。“家长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鼓励孩子多参与劳动项目,比如社区的志愿服务。有些孩子暑期参加户外劳动很辛苦,可能坚持一天就坚持不下去了。家长就应鼓励孩子:可不可以多坚持一天?这样孩子可能就会觉得家长很支持自己,会做得更好。遇到不会的事情,家长可以帮着做,能做的就放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