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南京路·后街丨特色小马路“酒香”不怕巷子深


作者:荀澄敏
编辑:袁媛
时间:2019-09-19 22:16
[  福州路、汉口路、广东路、九江路、天津路、宁波路……从人民广场一路走到外滩,细细数来有多条路线可供选择。

可对于初来上海的大多数游客而言,南京路步行街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但,南京路步行街并不孤单——周边诸多各具特色的街道,也在不同的历史时刻,闪耀着独特的后街光芒。

五金一条街的北京东路,文化一条街的福州路,报业一条街的汉口路,美容美发一条街的广东路,美食一条街的云南中路……这些后街曾一度聚集着大量人气,很多老上海人也是在这些后街中寻到了喜欢这座城市的理由。

时代变迁,伴随着上海各大商业体的崛起,南京路步行街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而其身后的后街,也在岁月流逝中各自变换,光彩不似当年。

20岁的南京路步行街期待着焕发新生,南京路的后街经济,未来可期。]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一街之隔的繁华与寂寞

作为昔日远东第一繁华的商业街,南京东路就是这样一条耀眼的马路,人群川流不息,迎接八方来客。


在全长1599米的南京东路上,有着诸多毛细血管般的后街,仅仅是50米、100米、甚至是150米之隔,南京东路后街的沉寂与这条繁华商业街正在形成越来越明显的反差。


走在人流如潮的南京东路上,一不小心就在路口错过了贵州路、广西北路、山西南路……如果你站在这些马路与南京东路交叉的路口望去,就会发现这些马路似乎都有一个相似的面孔:窄窄的小马路上,几家零星的小吃店,一些老式里弄的居民区……

与繁华一墙之隔的盆汤弄 /任国强 摄


对于游客而言,看一眼这些马路似乎就足够了,毕竟步行街上的五彩斑斓才足够吸睛,于是很多人看了一眼后街的模样,又继续融入南京东路的人潮里。

/杨眉 摄

“我们第一次来上海,第一站就是来南京东路看一看!”来自宁夏的张小姐趁着暑假,带着全家来上海游玩,而张小姐安排的行程是傍晚在人民广场吃好晚饭,然后沿着南京东路去外滩看夜景。“我们主要想感受一下步行街的气氛,再买点上海的土特产。”

/杨眉 摄

南京东路的后街旅游,对游客们而言显得非常陌生,来自天津的“80后”李先生来上海出差,“我习惯搜索各种旅游攻略,在南京东路周边的旅游体验里,很多旅游网站上并没有着重介绍后街。”


其实,无论是从人民广场到外滩,还是从外滩到人民广场,大多数游客都只会选择南京东路这一条通道。


很多游客表示,在安排南京东路旅游行程的时候,最多只会排半天时间,如果中间迂回到那些后街去逛逛,也许就会错过步行街上的某段风景。

白领的“后街食堂”

“其实,南京东路后街是一直都有特色的!”在黄浦区老城厢住了一辈子的朱老伯回忆说,“以前大家总是喜欢到福州路买书、买毛笔、买各种文化用品,再走到云南中路上吃点老字号美食,比如小绍兴的白斩鸡、排骨年糕等,还有喜欢美容美发的人都要到广东路上买染发膏、假发……”

/杨眉 摄

只不过,这些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80后”白领陈利在来福士广场上班,南京东路的后街成了她的食堂。“南京东路上游客太多,现在后街不少店铺纷纷改成小吃店。”于是,像陈利这样的白领们则成了在南京东路后街消费的主力军。


在陈利的记忆中,小时候父母在双休日总是带她去南京东路逛逛,“十几年前的南京东路,一半是外地游客,一半是我们本地人,毕竟那时候逛街买东西的地方就那么几个,而南京东路上几乎可以一站买全。”


如今,陈利除了每天上班要路过南京东路,几乎不会特别去南京东路聚会、购物。

/杨眉 摄

如果说,现在南京东路是属于游客的南京东路,那么南京东路的后街也许就是属于在附近上班的本地人,“有时候工作不顺利,或者想透口气,南京东路后街人少,适合喝个饮料、发个呆。”


不少在南京东路附近上班的白领发现,六合路的后街改造非常适合休憩,加装了灯光的透明顶棚,如同撑起的彩色雨伞,还增添了休闲座椅、艺术装饰和绿化,“要是这样有特色的后街改造能更多一点,也许就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来打卡。”


中午午餐高峰时间过后,那些原本在南京东路后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又纷纷回到了办公楼里。不少白领说,“要是游客都到南京东路的后街来,那我们这些上班族可能就要另觅吃饭新去处了。”

一两家网红店撑不起一个街区

或许你第N次去纽约,每次都去第五大道的理由,是因为周边的众创空间、创意书店、咖啡店、酒吧、精品餐厅……或许你第N次去东京,每次都去银座的理由,是因为从银座一丁目到八丁目,三天三夜逛街不重样……无论你是上海市民,还是游客,如何让南京东路后街成为吸引人们来了又来的新理由呢?


“我还记得以前每次开学之前,全上海的小孩都要到福州路的上海书城来买几本辅导书。”“70后”的李女士回忆说,“现在我帮我女儿买辅导书就是在网上买,很少会去实体书店。”

福州路上海书城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也许还都记得福州路上还有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还有各种卖旧书的小店,“现在除了书城还在,福州路上的其他大小书店几乎都关门了,基本上没什么氛围了。”


南京东路的后街真的没落了吗?在媒体从业人员马小姐看来也未必,“汉口路原本就是报业一条街,如今新开的申报馆咖啡店就非常有特色,《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而申报馆咖啡店就在《申报》的报社大楼。”

《仰望申报馆(钢笔淡彩2007年)》作者张安朴  /图片来源 解放日报社

马小姐说,“这样的历史交融感,让这里的咖啡喝起来更有文化!”


咖啡馆的菜单采用报纸式样、整个天花板都是欧式浮雕……这家“网红店”确实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不过,马小姐认为,一家有特色的咖啡店缺乏整体带动一条街发展的人气,要是能在申报馆咖啡店周围,开一系列有文化、有历史的咖啡店,那么这里才能真正形成有特色的文化咖啡馆的特色。

汉口路上的申报馆咖啡店 /任国强 摄

如今的游客个个都见多识广,如何让南京东路后街成为他们真正想来、爱来的新“网红”打卡地,这似乎成了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不过,换个思路来看,目前南京东路的后街仍有很多“留白”想象的空间。

封面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制图/蔡嵩麟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