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水产研究所河口渔业实验室刘鉴毅研究员在今天举行的首届“国际渔业科技与创新大会”上透露,上海长江口成为全球最大大闸蟹产卵场后,其资源量得到进一步恢复,目前其产卵范围已经超过200多公里,产卵量恢复至历史最高水平的50多吨/年。去年黄浦江中发现大量野生大闸蟹!
刘鉴毅告诉记者,历史上长江口大闸蟹产卵量最高年份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长江口大闸蟹年产卵量高达50吨左右,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开发后资源逐渐减少,进入2000年后,长江口大闸蟹年产卵量只有数吨。
为了尽快恢复野生大闸蟹及其蟹苗资源,从2003年开始,东海水产研究所庄平所长带领的研究团队在长江口大量增殖放流大闸蟹,15年中,研究人员每年增殖放流的大闸蟹种蟹都在10万只以上,15年总共增殖放流数量超过200万只。在增殖放流的同时,研究人员还为放流的亲本大闸蟹带环、贴标,通过了解捕捞洄游过来大闸蟹的数量等情况,来监测蟹苗的数量、活动范围和位置等。2013年开始,研究团队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声纳标记跟踪大闸蟹,使得监测的结果更科学、更准确。
刘鉴毅还透露,这两年他们大量放流亲本蟹,即达到一定规格可以交配的公母大闸蟹,使得长江口大闸蟹产卵量进一步增加。同时建漂浮的人工湿地,让大闸蟹有躲避侵袭的生活领地,同时保护大闸蟹洄游通道,使得这两年大闸蟹的产卵率进一步提高。
据悉,中华绒螯蟹俗名大闸蟹,属于长江天然资源,也以长江出产最为著名。每年的5月底至6月初,大闸蟹在上海的长江口繁育小苗(大眼幼体,只有米粒、绿豆那般大小),之后游入淡水,最远的要游到湖北,然后在长江里或长江的支流、湖泊生长发育、成长,等到第二年的秋天,这些大闸蟹长成成蟹,9月向长江的下游洄游,到长江口产卵。
据了解,今天召开的“国际渔业科技与创新大会”是我国渔业科技领域一次高水平、高层次、高规格的学术盛会,与会者来自政府部门、国内外知名水产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