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YM2018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第一名;
“Blüthner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第一名;
德国埃特林根国际青少年钢琴家比赛头奖……对于一个年仅14岁的初二学生而言,这样的履历足够骄傲。
尤其是埃特林根国际青少年钢琴家比赛的冠军,被很多人称道——郎朗1994年这个比赛夺冠,王羽佳也参加过这个比赛并拿到了不错的名次,但自2008年之后,就鲜少有中国人夺冠甚至进入前三甲。
有个例外,就是雷羽。
近日,“有心如歌——L.H.Y钢琴三重奏专场音乐会”在豫·上海剧院举行,三位登台的少年均来自上音附中,年龄最大的不过14岁,但已在各大国际比赛中斩获好成绩。
除了雷羽之外,刘芯语曾获第二届克莱佩达国际大提琴比赛B组第二名;张凌赫则获得了什洛莫·敏茨国际小提琴比赛少年组精英奖、维也纳贝多芬国际小提琴比赛少年组第三名。
国际赛场上所向披靡的实力也体现在这场“未来音乐家”的演出中——雷羽对现场的掌控能力和老练程度,让全场观众都忘了他还只是一名14岁的初二学生。
事实上,他在参加各大顶级国际钢琴青少年比赛时,出色的演出能力,总是能给评委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别人口中的“天才”,甘苦自知。雷羽的实力,其实都是他一步一个脚印“挣”来的。
和郎朗的成才之路有点类似,雷羽也是在父亲的坚定支持下一步步走来的。“因为我本人也是学音乐的,雷羽从小就耳濡目染吧,加上我接触的朋友、家庭氛围、社交圈子,都是音乐圈的,他的成长经历肯定受到这些影响,”雷羽父亲透露,他一直在思考,怎样让孩子学琴有兴趣,“在他小的时候,我经常假装和他比赛,并输给他,让他来做小老师指正我的错误,他很开心;后来我觉得他应该有一定的想法和思考,所以他小时候弹的一些作品,我都会写一篇文章,通过讲故事的手段来让他理解——这样的方式能帮他培养对音乐的热情。”
这些启发式的教育,让雷羽相比同龄的琴童,除了技术上的领先,更有着对音乐本身更深的理解,这也是他的演奏“特别有感染力”的原因。
在“未来音乐家”的这场演出,他和两位朋友完成了高难度的曲目,包括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闲聊波尔卡》、斯美塔那的《G小调钢琴三重奏》和帕格尼尼的《钟》(即《B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三乐章 “模仿钟声的回旋曲”),让现场变成了眼花缭乱的炫技大会,也点燃了观众的激情。
对雷羽这样的“未来之星”来说,演出机会并不少,他在保利剧院院线、全国各地的大剧院、音乐厅都有巡演。但是,作为上音培养的人才,学校仍然期待他能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雷羽平时独奏音乐会比较多,但学校也希望他在新的领域有展示,所以他就和好朋友来组了三重奏,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室内乐更讲究配合,跟独奏不太一样,他也很喜欢。”“未来音乐家”负责人告诉记者,“给每个梯队的孩子都创造机会,是上音的职责。”
雷羽父亲也告诉记者,中国现在有很多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像郎朗、李云迪、王羽佳等,都是雷羽值得好好学习的前辈,“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出彩点,所以我经常对雷羽说,你作为比他们更年轻的钢琴演奏者,需要更多地去考虑,怎样拥有跟他们不一样的光彩,才能在未来的舞台上吸引更多的观众——他们已经捧出了很好的一道菜了,那么你一定需要变一点花样。”
做职业音乐家,尤其是独奏演奏家,竞争非常激烈,如何“炒出不同的菜”,是个大课题。“未来音乐家”作为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也正是将这样的课题置于一场场的演出中,让每一位在这个舞台上锻炼的青年音乐家从中思考,并书写出自己的独特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