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媒体人致敬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丨在崇明学宫,探寻家乡的脉动~~


作者:朱晓芳 蒋懿
编辑:杨青霞
时间:2019-10-04 09:23


“在创作过程中,我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崇明岛,进一步探索它的历史渊源。让更多人去了解崇明学宫,这让我感到很快乐。”伴着稚嫩、清脆的声音,一个面容清秀的女孩出现在我们面前,她便是来自崇明东门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严千惠。

严千惠创作的“探寻崇明学宫的脉动”作品荣获“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致敬奖”。

崇明学宫成为她作品不二之选

上海首届未来媒体人创意实践活动决赛作品要求入围选手寻访最具标志性、代表性的上海历史文化地标,创作最上海历史文化地标新媒体作品故事。当严千惠看到要求时,一个金点子“刷”地一下出现在了她的脑海中。崇明学宫成为她此次作品选题的不二之选。“因为崇明学宫在崇明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所以我想通过走访崇明学宫,去感知更多以前所不熟知的悠久历史文化。”严千惠笑着说。

确定好选题后,严千惠便着手开始准备工作。她首先浏览不同的网址,搜寻并完善了崇明学宫的基本资料以及对外开放时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挑了几处标注走访时需要着重观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一笔一画地摘抄下来。

她用镜头为大家做了一回小导游

风和日丽的一天,严千惠早早地出发前往崇明学宫,她用镜头为大家做了一回崇明学宫的小导游。崇明学宫,现址又称崇明博物馆,坐落于上海市南门码头,始建于元泰定四年,是上海仅存的三座学宫之一,也是一处重要的人文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学宫基地原东长144.2米,西长148.3米,南北各阔80米,有殿、宫、堂、厅、祠、阁等建筑群,建筑艺术精湛,是上海地区面积最大的孔庙。

跟随着镜头的移动,眼前逐渐呈现出崇明学宫的全貌。门前是二株有350年历史、三人合抱的银杏树,守门的是一对大石狮,气势恢宏。学宫最大的建筑是大成殿,仿佛寺庙中的大雄宝殿。蔚为壮观的石木牌坊亦是营造出一片浓郁的古意,使人顿生一股“念天地之悠悠”的苍然之感。

“我先在学宫的外围做基本了解,再慢慢步入学宫,做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会着重拍摄记录最具有特色的内容,比如孔子庙、72圣贤等。”严千惠说。在她多维度的拍摄下,崇明学宫仿佛焕发了新生命,在镜头下变得栩栩如生。最后她还不忘咨询崇明学宫的工作人员,详细了解崇明学宫曾举办过的活动、现如今的场地状况等多方面内容。

“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崇明学宫不仅十分宏伟,而且其包含的历史人文内容也很广泛。像之前我对学堂、明代孔庙的建筑特点等内容没有清晰认知,通过这次实地走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内容。”严千惠谈到走访过程中的收获时,脸上是掩盖不住的激动与兴奋。

“我了解到其实前去参观的人并不多,崇明学宫内部也并没有配置讲解的音频内容,这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严千惠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人了解崇明学宫,了解像崇明学宫一样具有悠久历史文化。

遇到“拦路虎”:视频制作

走访结束后,严千惠遇到了一个“拦路虎”——视频制作。“我之前从未接触过视频制作,所以在这次的创作后期,视频制作的进度很缓慢。”严千惠分享道。但她并没有就此打响了退堂鼓,而是去问老师和家长如何制作视频。回家后自己窝在电脑前,一点点地实践练习。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她一步步地制作,最终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

“我认为通过这次比赛,不仅促使我学习掌握视频、解说等技能,也使我更为了解家乡的文化。并且给予了我宝贵的实践平台,让我可以用自己地作品引领更多的人,去追溯历史的轨迹。”

有太多优秀的东西,值得去学习和传承

严千惠是一个活泼开朗、兴趣爱好广泛的孩子,平时喜欢阅读、做手工等。每逢假期她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城市和父母一同出游。

“我非常赞同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我们民族有太多优秀的东西值得孩子们去学习和传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老祖宗的东西他们能从小学习,对他们的一生都会受益匪浅。”严千惠的母亲,周懿女士这样说道。

从选题的讨论、实地的探访、资料的收集以及后期的制作,严千惠和父母都进行了分享。在严千惠的父母看来,活动不仅是一个亲自实践的宝贵机会,更是探讨如何让更多孩子了解崇明的文化。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他们还自发设计了一些方案,让学宫成为孩子们学习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为传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她善良的性格,宽容的心态,对世界的好奇心。”

“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致敬!我希望将来可以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去深掘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并致力于传承和发扬文化瑰宝精神。”严千惠笑着说。


图片:受访者供图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