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性别看世界!“常识”,是禁锢女性发展的魔咒?


作者:徐颖
编辑:徐颖
时间:2019-10-05 15:52

第9期长三角读书会主题活动:职场女性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透过性别看世界》新书分享会,日前在新虹图书馆进行。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专家沈奕斐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正能量满满的讲座,引发观众共鸣。


如何突破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男主外、女主内,是最合理的家庭分工?女性婚姻失败,人生就失败了?因为性别差异导致了男女不平等?——这些看似是“常识”的观点,可能恰恰是禁锢女性发展的魔咒。

沈奕斐尝试通过“性别”这一视角来探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看待差异,理解差异和处理差异。

■沈奕斐

沈奕斐先从性别差异讲起。

在她看来,过去男女性别没那么多的差异,只是一种较为明确的社会分工——叫狩猎文化和采集文化,女性因为生育的问题更多从事采集文化即种植,男性则出去狩猎。

但偶尔也会有女性出门狩猎,比如玛格丽特·米德通过对三个原始部落中与西方大相径庭的性别角色考察,发现其中两个部落是男性狩猎,一个是女性狩猎,但慢慢时间长了还是会形成一种不言自明的社会分工界线。

什么叫社会性别差异?

沈奕斐说,“我们讲的社会性别其实是一个间断的翻译,它在讲我们整个性别都是由文化来建构的,包括人的地位、角色、服装、行为规范都是由这个细节来决定的。”

在沈奕斐眼中,性别差异共有三类:

第一类是如前所述的没有依据的刻板印象。

第二类是则是在身体上已经证明的差异性,例如,女性荷尔蒙的比例跟男性之间有本质不同,包括体内生殖器的构造也明显相异,但目前较前沿的脑科学发现大脑在两性之间没有天生差异,只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

第三类是,根据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的,文化建构上的性别差异。比如说,在育儿过程中,社会对女性母亲角色的赞扬,其实,无形中增加了母亲的负担和责任,这是对女性的一种反向歧视。

家庭和工作如何平衡?

职业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

沈奕斐表示:这种平衡包括爱和事业的平衡、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以及家庭角色和公共角色的平衡。两者都兼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做到所谓的平衡,需要社会支持体系、家庭支持体系、个人决策能力。


家庭领域的问题:跳出密集母职

她指出,平衡工作和家庭涉及家庭领域和工作领域。在她看来,家庭领域的一大问题,在于是否能跳出“密集母职”。

“密集母职”是指以孩子为中心,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越多越好,与孩子荣辱与共。

此外,还存在“母职惩罚”的问题。根据1993-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1058名女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来探究“母职惩罚”的大小和变化。研究发现控制其他因素后,“母职惩罚”为15.8%,即说明母亲和非母亲之间存在显著的工资差距。

此外,结果显示,对于独立生活的夫妻,每增加一个孩子,妻子的工资降低14.5%;对于与丈夫父母一起生活的夫妻,妻子遭受了更大的工资惩罚,每个孩子的造成的惩罚为28.9%;对于与妻子的父母同住的夫妻,生孩子对妻子的工资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在这种生活安排中没有“母职惩罚”。

工作领域问题:向前一步

沈奕斐将对生活的理解、处理家庭矛盾的智慧传递给了每一位现场观众。

她鼓励女性,要勇于说“不”,敢于“向前一步”,突破刻板印象,寻找最合适的方式解决差异所带来的问题,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