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手术刀一样的眼光,把个瓶子拆解出千变万化


作者:詹皓
编辑:詹皓
时间:2019-10-15 08:17

光看标题,你是不是猜测我是在说意大利著名艺术家乔治·莫兰迪?因为莫兰迪一辈子就是反反复复地画那几个瓶瓶罐罐。不不不,我这次说的是中国上海的著名版画艺术家卢治平先生,跟莫兰迪有点像的是,他是用版画语言,在几十年里,把个瓶子拆解出千变万化,而且,他也超级喜欢灰色调。

■“坐领风物”展览现场

最近,去看了“坐领风物——刘海粟美术馆馆藏卢治平作品研究展”。展览精选了卢治平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创作的60余件精品,分为“坐领风物”系列、“润物无声”系列、“灰色的五言与七律”系列、“瓶非瓶”系列以及部分偶得错版、废片作品、铜版,考古笔记作品等,创作时间跨度25年,全面展示了卢治平在版画创作方面的执着探索和卓越成就。

■《黑色白色与灰色之二》

■《月光》

卢治平,被评论家笑称为“卢制瓶”。因为多年来,他与“瓶”反复纠缠,以至于“瓶”几乎成了其标志性的视觉符号。他在涉足版画创作的30余年中,与“瓶”的对话,就占了足足十几年的光阴。

但是在卢治平所有以“瓶”为题材的版画作品中,几乎从来没有一个完整的瓶子。他说:“我从没有想过要画一个真实的可以触摸的瓶子,借题发挥而已”

■《瓶非瓶—彩陶意会》

那么,他借这个“瓶”,到底要发挥什么呢?请看他的自述——


眼前有几个形态不一的瓶子——不过就是几个普普通通的瓶子,但如果你有手术刀一样的眼光,可以将它们分解成线条、形状、肌理、色彩、动态……再重新审视这些抽象化的元素,按照你的感觉和想象,按你的性格和意愿摆布它们,去掉你不喜欢的、也和画面不协调的部分,添加一些你感兴趣的新的元素,再用笔触和色块招呼它们融为一体,很快,眼前就不仅仅是几个瓶子,而是一幅带有你生命气息的作品了。

                                                                 ——卢治平自述


除了长期探索的“瓶”系列,在这个展览中,卢治平还呈现了新的系列作品“坐领风物”。

■《坐领风物—观石篇—思云》


■《坐领风物—观石篇—望川》

■《坐领风物—观石篇—卧寒》

■《坐领风物—观石篇—仰止》

该系列作品的视觉中心,就是几块石头或者团状物,以及背景中犹如木纹和流沙的线条。作者这是要讲述什么呢?


平淡的风景,经智者观望,会意味不凡。散落于路边水畔的石头,千年不朽,如果它们有生命,肯定会是一群能洞观历史、参透人生的智者哲人。于是,我在每一幅画面里放进石头。接下来需要颇费心思地拟定标题。为了让作品有寓言感,表现手法必须避免太像风景写生。我画了一大堆探索性草图,当笔下出现错落有致的密集线条时,感觉语言找到了。再慢慢整理,寻找音乐的旋律感和诗歌的形式节奏……

                                                                 ——卢治平自述

■《内敛的灰色之一》

卢治平很喜欢用灰色。这似乎也是上海艺术家们的集体喜好,在他们看来,灰色,犹如上海人的性格,所以很多人都喜欢说“高级灰”。卢治平有一个系列的作品就叫“灰色的五言与七律”,他是这样解说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感兴趣的就是如何在黑白版画中用好灰色。世上少有绝对的黑白。黑白之间,灰色无穷无尽。灰色中庸、平静、温和,不大喜亦不大悲,算得上宠辱不惊,有哲思和形而上的味道。如同中国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用浓淡深浅不一的灰色对应和替代世上千变万化的色彩。不仅含蓄而丰富,还有一种特殊的抽象性和形式感。我喜欢。

                                                                ——卢治平自述

■《内敛的灰色之二》

优秀的艺术家有两个特征,一是长期坚持做一件事,二是爱“玩”,这个“玩”,就是探索新的可能性。卢治平这两样都兼有。

卢治平曾说:“艺术家生也有涯,精力有限,选择也就有限。样样拿得起玩得开的天才毕竟少数,如我等平庸之辈,若朝三暮四心猿意马只怕一事无成。还不如选一个适合也感兴趣的命题,老老实实做上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或许不失为一个笨而可靠的办法。我选择了有点笨拙,也比较麻烦的版画。”

同时,卢治平也在版画这一件事情里玩出了千变万化。比如这次展览上就有他和雕塑艺术家周小平合作将雕塑和版画相融合而成的“枕头和椅子”装置。

■卢治平、周小平《枕头和椅子A》

■卢治平、周小平《枕头和椅子B》

卢治平还将自己的版画作品印上了普通椅子,瞬间,这椅子就成了另类的艺术品,引得艺术爱好者纷纷驻足▼

卢治平还把工作室的印刷机请到了展厅里,金属感很强的印刷机顿时成了一件抢眼的装置作品▼

请看艺术家如是说——


有时,我会选择用另类的方式展呈版画,把作品有意无意切割后重新组合,将其裱贴在立体物件上。这方法和我创作版画时的手法相似。太完整太完美的东西,如不作取舍,很难与其他物品合二为一,解构之后反而好办。就像过分强调自我,往往难与他人相处与合作。这是尝试以否定自我的方式重构。

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版画作品,或许有新鲜感。有人把它们看成雕塑或前卫的装置,这并无不可,但本质上还是版画。

                                                                 ——卢治平自述

▲与其他艺术展览不同的是,这次展览上,卢治平专门布置了一整面墙,来呈现他创作中出现的错片和废片。

那些在创作和印制过程中的失误,如果换一种眼光来看,不啻是一种更有趣的版画作品,甚至比普通版画更强,因为这些错片和废片才是独一无二的呢▼

对此,卢治平是这么认为的——


版画正式付印前,要多次打版试色,正式开印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错片和废片,为节省成本,在印下一件作品时,废片又会被拿来试色润版,印上毫不相关的图像。

无意的叠压,有时会产生轻松随意甚至令人惊讶的意外效果,往往经过裁切之后,“废品”如有神来之笔,无心插柳犹胜正品,并且独此一件再复难求。

不是有人强调艺术品独一无二的价值吗?于是我将错就错,从堆积如山的废片中挑出几件权充独幅版画与朋友们分享。

                                                                 ——卢治平自述

■卢治平在展览开幕式上     


卢治平简历:

1947年生于上海。

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研究员、上海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研究院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油画雕塑院一级美术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以及上海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坐领风物——刘海粟美术馆馆藏卢治平作品研究展

主办单位:刘海粟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国际学院版画联盟、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油画雕塑院

时间:2019.9.27-2019.11.8(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

地点:上海市延安西路1609号刘海粟美术馆3号展厅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