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万戈先生
但是,从翁万戈先生本人来说,对于家族珍藏,他只是继承者和整理研究者,他本人并不是收藏家而是“守藏家”,他的主要事业,是通过电影纪录片和教育片,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文化,而这一点,在铺天盖地的关于翁万戈先生捐赠名画的报道中被忽略和遗忘了。
让我们看一眼翁万戈先生拍摄于上世纪40年代的纪录片《扬子江畔的小城:常熟》——
今年10月27日“世界音像遗产日”上,翁万戈先生拍摄于几十年的三部电影纪录短片将在上海放映——
《被电影史遗忘的电影人--翁万戈和他的故国情怀》主题播映活动于10月27日下午14点在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静安区光复路1号)、10月29日下午14点在中国证券博物馆(黄浦路15号原浦江饭店)举行。播映的三部纪录短片分别为《扬子江畔一小城:常熟》、《中国皮影戏》和《画中国人物》(叶浅予画戴爱莲的舞姿)。
■翁万戈拍摄的《扬子江畔一小城:常熟》
这样一位被电影史遗忘的人物,他的老纪录片又是怎么被找到的呢?
本次主题播映活动的主办方上海音像资料馆龚伟强先生表示,两年前偶然发现了一部拍摄于1948年的纪录短片《画中国人物》,这才开始注意到“翁万戈”这个名字,然后通过翻查资料,渐渐发现翁万戈先生在早期电影纪录片史上的成就,他在向西方社会传播、弘扬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翁万戈与摄影师在博物馆工作
翁万戈先生原名翁兴庆,1918年7月28日出生在上海,幼年及少年时代主要在天津生活,18岁考入上海交通大学,20岁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22岁获机电工程硕士,同年进入威斯康辛大学美术系改学油画,此后一直从事绘画、摄影和电影工作。
半个多世纪以来,翁万戈先生一直从事中国抗战、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对外宣传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著名的抗战系列影片《我们为何而战》的旁白解说词就出自翁万戈先生之手。
■翁万戈拍摄的《中国皮影戏》
1946年,他和司徒慧敏、郑用之等人在美国创办中国电影公司,专门从事中国题材教育影片与纪录影片的拍摄制作。同时,他还与时任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影部主任孙明经教授合作,将海外的电影文献与影片解说词搜集、翻译后刊登在孙明经主编的《电影与播音》期刊上,用于中国的电影教育事业。
■翁万戈拍摄的《中国皮影戏》
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翁万戈先后拍摄了《中国美术大观》、《中国古代青铜器》、《跨越时代的中国雕塑》、《历经千秋的中国陶瓷》、《中国玉雕》、《画中国山水》(翁万戈示范表演)、《中国皮影戏》、《中国的鞭炮》、《镕美铸华》(关于留美中国学生)、《画中国人物》(画家叶浅予)、《中国民间舞两种》(戴爱莲表演)、《故都南京》、《南京的音乐》、《杭州:中国的花园城市》、《天津:通往华北的门户》、《扬子江畔一小城:常熟》等一系列纪实类影片,其中,拍摄于1972年的《中国佛教》一片在1973年亚特兰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奖。
■翁万戈拍摄的《画中国人物》(叶浅予画戴爱莲的舞姿)
他参与拍摄并独立制作的数十部中国题材电影教育片和电影纪录片,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中国历史影像。但遗憾的是,翁万戈先生对电影史以及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方面的贡献并不为中国观众所知,连国内电影史的研究者们也几乎没有涉及。
■翁万戈拍摄的《画中国人物》(叶浅予画戴爱莲的舞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曾说:“保护世界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以确保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传承。只有了解历史,我们才能在对话和理解的基础上,构建我们共同的未来。”
每年的10月27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音像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透过声音和影像触摸过去”
■幼年的翁万戈
为纪念2019世界音像遗产日,上海音像资料馆将在中国电影的诞生地上海举办两场《被电影史遗忘的电影人--翁万戈和他的故国情怀》主题播映活动。上海音像资料馆的研究人员将向观众介绍翁万戈先生的生平事迹与电影艺术成就,并放映他拍摄的三部短片:《扬子江畔一小城:常熟》、《中国皮影戏》和《画中国人物》(叶浅予画戴爱莲的舞姿)。
此次活动,得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和翁万戈先生家人的大力支持。
有兴趣的观众可通过“上海音像资料馆”、“中国证券博物馆”和“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三个公众号报名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