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常州,上海游客恐怕不会陌生,中华恐龙园、淹城、天目湖都是常州旅游的名片。其实,常州古以人文荟萃、近以制造闻名,并不以山水资源见长,但正如常州市委书记汪泉所说:“常州人敢想敢干、善于创新,打造了一批在华东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产品,比如,‘无中生有’恐龙城、‘小题大作’天目湖、‘点土成金’古淹城等”,更在近期大力推进文旅双向融合,全力打造“ 文化名城、乐园之都、度假胜地、食美常州”。
今年 4 月 29 日,历经 7 年匠心修缮的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一期正式对外开放,名人故居、清新书咖、文创集市、特色食肆、河景客栈 …… 悠久古韵与现代文明相交融,成为集文旅商为一体的常州文化旅游新名片。
青果巷是常州中心城区保存最为完整、最负盛名的古街巷,紧邻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最古老段——南市河。历经 2500 多年至今,依旧保留着 " 河抱古城、城河相依 " 的江南传统民居风貌。
现街区内有全国文保单位 1 处、省级文保单位 4 处、市级文保单位 6 处、历史建筑 17 处、遗存古井 10 多口,包含名人故居、戏楼剧场、码头牌坊,设有周有光图书馆(纪念馆)、史良纪念馆、赵元任艺术馆、唐荆川纪念馆、常州盟史馆、青果巷记忆馆,还有连片的江南民居,堪称常州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
青果巷是常州文脉之地,文风兴起于唐代,大家氏族聚居,书香盈巷,墨迹飘河。这条数百米的小巷,先后走出了近百个进士和上百位近现代名人,遍及政治、文学、艺术、教育、实业、科学等众多领域。有名列 " 嘉靖八才子 " 的唐荆川,常州画派开山祖师恽寿平,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著名爱国实业家刘国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首任部长史良,汉语拼音方案主要制订者周有光等,被赞誉为 " 江南名士第一巷 "。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塑造高质量旅游明星城市的进程中,常州提出了全力打响文化名城的品牌。而对于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常州将按照既有历史肌理、建筑特色、又有文化积淀的江南名巷来打造,从而让其成为常州 " 运河之魂、名城之窗 "。
10 月 24 日,常州市委宣传部、现代快报社联合开展的 " 全国都市报总编辑看常州 " 大型采访活动正式启动。现代快报、新文化报、新闻晨报、春城晚报、钱江晚报、江南都市报、华商报、深圳晚报、36 氪等 21 家全国各地媒体负责人,齐聚常州。当天,常州市委书记汪泉会见了全国 21 家媒体负责人。
汪泉介绍,常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超 2500 年,有着 " 三吴重镇、八邑名都 " 的美誉,儒风蔚然、人文荟萃,曾出过 15 名状元、2920 名进士。近现代涌现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 " 常州三杰 ",李公朴、史良等爱国人士和华罗庚、刘海粟等名家巨匠,走出了 60 余名两院院士。常州还是苏南模式、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
汪泉说:" 常州以制造业闻名,并不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山水资源,但常州人敢想敢干、善于创新,打造了一批在华东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产品,比如,‘无中生有’恐龙城、‘小题大作’天目湖、‘点土成金’古淹城等 ",汪泉表示,在打造 " 旅游明星城市 " 上,常州将文化与旅游双向融合,全力打造 " 文化名城、乐园之都、度假胜地、食美常州 " 四大品牌,积极探索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载体。
汪泉介绍称,常州依托大运河世界遗产品牌优势,以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为龙头,有序推进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 " 微改造 " 和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全力推进东方盐湖城茅山源境、小黄山生态修复综合开发项目、焦溪古镇保护振兴工程等 19 个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同时,积极推动恐龙城、淹城、嬉戏谷、东方盐湖城、中华孝道园提档升级,着力打造常州三杰纪念馆、溧阳新四军指挥部纪念馆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打响 " 主题研学深度游 " 品牌;精心办好 " 常州美食节 "" 乡村过大年 "" 乡村采摘节 " 等美食节庆活动,彰显常州美食 " 一江一河四湖鲜 " 核心特质,打响 " 食美常州品味游 " 品牌,推动常州跻身 " 世界美食俱乐部 "。
汪泉介绍,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苏锡常是个特殊的城市群,沿沪宁线一字排开,城市之间相距只有几十公里。
常州在城市发展规划中重点考虑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连接左右、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区域布局方面,强化 " 江苏中轴 " 主枢纽和扬子江城市群战略支点城市定位,推动东西双向融合对接。向东主动融入上海都市圈,积极争取纳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联合苏州、无锡推进 " 苏锡常一体化 ",以局部一体化支撑区域一体化。向西主动对接南京,金坛、溧阳纳入南京都市圈范畴,成为苏皖合作区和宁杭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成员,发挥溧阳、金坛不可多得的生态资源优势,将其打造成为都市休闲度假的 " 后花园 "。
在产业融入方面,常州以建设高质量工业明星城市为总抓手,发挥制造业基础扎实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积极配合上海南京等地重点产业发展,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有针对性地布局、引进、培育一批重点制造业项目,推动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科技创新上,常州以建设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为目标,与苏州、无锡联合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主动承接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科创资源,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着力提升常州科教城 " 创新之核 " 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着力打通科技创新供给端与需求端通道。
在交通互联方面,常州正在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提升开放互联水平,苏南沿江城际铁路、常泰过江通道和常宜、溧高、溧宁、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 1、2 号线与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及京沪高铁等在多处形成无缝对接,对常州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