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遇上歌剧,唱出了一段“生死与共”的壮阔历史


作者:殷茵
编辑:殷茵
时间:2019-10-30 21:00

作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沂蒙老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革命历史,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并先后孕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那段气壮山河的岁月被搬上歌剧舞台,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11月1日至11月2日,山东歌舞剧院民族歌剧《沂蒙山》将于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上演,这也是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唯一一部参演的民族歌剧。

展现历史中的人物群像

 “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民族歌剧《沂蒙山》以抗日战争为主线,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讲述海棠、林生、孙九龙、夏荷、赵团长等根据地军民在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的纠缠中,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

自2016年10月着手策划创作以来,《沂蒙山》先后经历十余次专家研讨,九次重大修改,主创团队先后十二次赴沂蒙老区进行实地采风。

经过反复研究和探讨后,主创团队决定通过锤炼沂蒙山人民群像、党和军队群像来重塑那段光辉岁月,所以才有了海棠、夏荷等角色的故事。“复杂的群像塑造,是这部剧与其他歌剧不太一样的地方,这种创作也带来歌剧《沂蒙山》的史诗性表达和表述。”导演黄定山说。

因而,《沂蒙山》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将人物的命运融入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中,将细腻婉转的唱词与悠扬的音乐糅合。

黄定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中国人的内心情感中,沂蒙山的分量,我们都清楚。那是一段气壮山河的历史,是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所以,《沂蒙山》的创作主题,就是生死与共、水乳交融。”

沂蒙山小调贯穿全剧

整部歌剧分为六幕,共有四十个唱段,其音乐创作摒弃了传统西洋歌剧的写法,创新借鉴了中国戏曲、山东快书等民族艺术形式,以独唱、对唱、重唱等刻画出沂蒙军民舍生取义的英雄群像。而为人熟悉的沂蒙山小调则被揉碎打散,以序曲、间奏等形式贯穿全剧,展现了浓浓的沂蒙风情。

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唱段——海棠和林生的对唱曲目《等着我亲爱的人》不仅具有浓厚地域文化风味,它的曲调、歌词和结构都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民族歌剧《沂蒙山》还将民族乐器竹笛、唢呐、琵琶等融入伴奏乐队。

黄定山表示: “在《沂蒙山》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在吸取西方优秀音乐元素,融入现代音乐技法的同时,注重在作品中体现浓郁的民族风格。”

发布会现场,剧中人物“海棠”扮演者王丽达也分享了自己对于角色的理解。

在她看来,“海棠”是沂蒙山英雄群像里最耀眼的一抹红色,展现了沂蒙女儿的勇敢、坚强、泼辣、担当的精神。

身为湖南人的她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曾多次到临沂学习山东女人如何走路、如何缝衣服、纳鞋底,为了唱好《等着我亲爱的人》,她不断琢磨文本。“每次演出和排练,我都会痛哭,我觉得我就是海棠,海棠就是我。“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