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月饼季,南京路上的真老大房总会排起长队,静安寺的西区老大房人气也不差。
但是你知不知道,还有东区老大房和南区老大房?
襄阳南路上的徐汇乔家栅今年老店新开。
但是你知不知道,还有南市乔家栅、青浦乔家栅,而市面上招牌写着“乔家栅小吃世界”的小吃店跟他们也不是一家人?
另外,请答应我们,假如跟朋友约在“德兴馆”吃饭,一定要多问一句是“哪个德兴馆”。
否则很有可能一个跑去了中华路,一个跑去了广东路……
上海有不少老字号的名字让人傻傻分不清楚,我们深扒了一下,结果发现是一个大型吃瓜现场。
一
龚大军调到中华路上的“上海德兴馆”工作有三年了。
这几年里,他不时会碰到这样一个尴尬的状况。
朋友发微信过来:“我在你们店里吃饭呢!”
他兴冲冲跑到店堂里:人呢?
再一看微信里发过来的照片,却是南辕北辙——朋友去的,是广东路的那家“德兴馆”。
■中华路上的德兴馆VS广东路上的德兴馆
两家店名字里都有“德兴馆”,又都是百年老店,难怪顾客搞不清楚。
事实上,中华路上的这家始于1883年,以本帮菜闻名,过去叫“德兴菜馆”,现在叫“上海德兴馆”;
广东路上的那家始于1878年,主打本帮面,过去叫“德兴面馆”,现在叫“德兴馆”。
德兴菜馆最早开在十六铺。上世纪30年代,十六铺三教九流、商贾云集,德兴菜馆成了各路江湖人士往来的聚集点。
虾子大乌参这道本帮菜的代表,正是由当时德兴菜馆的名厨杨和生所创。所以,德兴菜馆还有一个霸气的称号,叫“本帮鼻祖”。
至于德兴面馆,传说拿到了当年乾隆下江南时吃过的焖蹄面“秘方”。
这一江湖传闻早已无从考证,但经历了上百年洗炼的焖蹄面,至今依然是德兴馆“独步武林”的绝招。
两家“德兴馆”各有所长,如今都已开枝散叶。
“上海德兴馆”(德兴菜馆)2004年从十六铺搬迁,目前在中华路上有两家店,还有一家浦东昌里店最近刚刚开张。
八宝辣酱、油爆虾等本帮招牌菜,一直是镇店之宝。
■“上海德兴馆”旧照
而“德兴馆”(德兴面馆)在人民广场商圈开了好几家,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广东路上的总店,被称为“老字号中的网红面店”,还上了米其林推荐榜单。
此外,“德兴馆”在五角场、南泉北路等地也有分店。
在“深扒”的过程中,我们又意外发现,浦东高桥竟然还藏着一家“上海德兴馆”,也是开了很多年的老店。
大众点评上甚至有网友称:“据说这边是德兴馆的起源地。”
当我们打电话过去核实时,店里人只是简单地说,这家德兴馆只此一家,没有分店,跟浦西那些店更是不搭界,然后很快挂掉了电话。
二
看来,这几家“德兴馆”重名纯属巧合。不过,沪上其他几家重名的老字号之间,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秋时节,想吃南京路上真老大房的鲜肉月饼,免不了要排长队。而静安区的朋友,可能对西区老大房的月饼情结要更深一点。
那么问题来了:南京路上的老大房店招上为什么要加上“真”字?它跟西区老大房是什么关系?有“真老大房”,难道还有“假老大房”不成?
对于这样一个常年困扰着上海市民的问题,其实几年前真老大房食品公司的副总经理姚松鸣在接受《解放日报》采访时曾做过回答。
■2015年,《解放日报》上曾刊登过文章解答大家的疑惑。
19世纪中叶,以苏式糕点为专长的“老大房”起家于董家渡,老板姓陈。
1921年,“老大房”迁至南京路福建路口,也就是现在“真老大房”食品公司的位置,并取名为“老大房协记”,意为“齐心协力,共办老大房”。
看到“老大房”生意红火,店里不断有师傅跳槽,甚至自立门户。到上世纪30年代,上海各类“老大房”竟高达48家。
这些店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创始人陈氏家族或其族人经营的同姓老大房,另一类则是由跳槽伙计创办的“山寨”老大房。
从1932年起,“老大房协记”展开了捍卫正宗“老大房”品牌的斗争。
首先,为抵抗一位汪姓同行在华山路22号开设的“老大房”茶食店,品牌传人陈翰卿一举租下华山路24、26、28号连号店面,斥巨资开设了“西区老大房”。
随后,“老大房协记”正式向当局申请注册“老大房”商标。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报纸上的各类“老大房”广告。
问题是,此时几乎遍布上海大街小巷的各类“老大房”大多已初具经营规模,而且距离1842年品牌创始已有90年之久。
如何证明“老大房协记”才是正宗的呢?
这场难解的商业官司当年可谓轰动一时。
为此,“商务局”专门成立了调查小组,最终从老城厢南市水电公司获得档案资料,通过水电账号证实南京路“老大房协记”的前身,就是董家渡“老大房”。
1937年,“老大房协记”以“真”老大房商标向政府部门注册备案。至此,上海滩“老大房”品牌林立、鱼龙混杂的局面才终于在法律上获得终结。
1956年以后,一批被“老大房”品牌传人认可的正宗老大房食品商店在政府统一安排下,参与了公私合营。
其中,“真老大房”(当时店名仍为“老大房协记 ”)划归黄浦区、“西区老大房”划归静安区。
■1979年南京路上的老大房招牌上还没有“真”字
时至今日,上海共有“真老大房”、“西区老大房”、“南区老大房”和“东区老大房”4个可以合法使用“老大房”字样的品牌和食品企业。
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正宗老大房!
三
跟老大房情况类似的,还有同样起源于南市老城厢的乔家栅。
2004年,《新民晚报》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乔家栅粽子列入“黑名单”》的文章,曝光上海乔家栅生产的粽子不合格。
结果第二天,南市乔家栅的员工打电话到报社叫屈:“上黑名单的是徐汇乔家栅,跟南市乔家栅毫不搭界!”
也许是因为“乔家栅”这个品牌的名头太响亮了,到处都有叫乔家栅的点心店,比如乔家栅食品厂、青浦乔家栅、乔家栅小吃世界等等,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乔家栅,原是上海旧城区乔家浜北岸长仅百余米的小街。
1909年,这条路上开了一家永茂昌点心店,卖糕团、粽子、汤圆等小吃。之后店名改为“乔家栅点心店”。
1940年,因为抗日战争,“乔家栅点心店”迁到襄阳南路,改名为“乔家栅食府”。
后来,当时的南市区又开了一家卖点心的店,叫“南市区乔家栅食品厂”。
如今,南市“乔家栅点心店”的旧址早就没了。
“南市区乔家栅食品厂”目前属于豫园股份旗下,在豫园商城的豫园老街开了一家“乔老爷上海礼糕专卖店”,主打松糕。
■“乔老爷松糕店”门口的店招,还能看到“上海乔家栅”的字样。/@IWE_Xu
点心包装上有两行小字:“南市上海乔家栅,始于清宣统元年”,依稀留存了这块百年老招牌的痕迹。
而襄阳南路那家乔家栅一直保留着,组建了“上海乔家栅饮食食品发展有限公司”。
今年3月底,老店装修后重新开业,招牌是现在难得吃到的两面黄系列。
■“徐汇乔家栅”,今年装修一新。
那么,“青浦乔家栅”又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在数十年前,乔家栅的三名点心师傅退休后,受聘于当时的“青浦镇粮管所”,办起了青浦乔家栅糕团食品厂。
现在,“青浦乔家栅”在全市开了多家分店,在南京东路的第一食品也占有一席之地。
■青浦乔家栅如今在市区也有多家分店、柜台。
吃瓜群众又要问了:街头巷尾招牌上写着“乔家栅小吃世界”、“乔家栅”、“上海乔家栅”的小吃店又源自哪里呢?
我们打电话询问“乔家栅小吃世界”,对方表示,他们最早源自“南市乔家栅”那一脉,不过早就独立出来了,目前是一家民营企业。
至于市面上招牌写着“乔家栅”、“上海乔家栅”的小吃店,“跟我们没关系”。
负责徐汇乔家栅品牌推广的相关人员则愤愤地表示:“连我家旁边有家茶叶行都叫‘乔家栅’!”
“正统的就是我们这家,‘乔家栅’和‘乔家栅食府’这两个品牌,我们都注册了商标的,目前除了襄阳南路336号这家外,别无分店。”
“现在市面上各种叫‘乔家栅’的店都跟我们无关,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维权和打假工作。”
“南市乔家栅,我知道他们也注册商标了,但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追问了一句:如果你们是正统的,那南市乔家栅呢?
对方无奈地回答:“这个……老一辈留下来的东西,怎么去说呢?”
参考资料:
1. 西坡,《德兴馆(上)》,新民晚报,2011年8月11日。
2. 马松,《“真老大房”,为啥要加个“真”字》,解放日报,2015年9月21日。
3. 皇甫萍,《“徐汇”乔家栅粽子曝光 “南市”乔家栅粽子叫屈》,新民晚报,2004年6月23日。
4. 《乔家栅退休师傅下乡办厂,名特糕点深受农民欢迎》,解放日报,1991年2月12日。
5. 谢竲,《最老牌“乔家栅”昨回归》,新闻晨报,2019年4月1日。
6. 向明,《“同名兄弟”的烦恼——析本市企业重名现象》,新民晚报,1996年10月10日。
7. 胡茂梁,《谁是真正的冠生园?》,解放日报,1987年11月10日。
8. 薛石英、裘新,《冠生园,何时“破镜重圆”?》,解放日报,1995年9月17日。
9. 姚建康,《本帮老正兴兴旺140年》,新民晚报,1999年8月14日。
10. 周三金、干谷,《老正兴探源》,解放日报,1981年2月21日。
11. 沈扬,《老正兴的前尘琐闻》,解放日报,2018年4月1日。
- END -
写稿子:李欣欣 韩小妮/
实习生:雷皓仪/ 编稿子:韩小妮/
拍照片:杨 眉 陈杨威/
画图画:二 黑/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