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西塘:千年古镇不是西塘的全部丨生态长三角


作者:宋奇波
编辑:袁媛
时间:2019-11-01 21:42
[ 西塘镇地处浙江省嘉善县北部,是全省唯一一个与上海市和江苏省都有交界的镇。

境内水网如织,有长短不一的河港142条,浜溇148个,百亩以上湖荡14个,这些水系把全镇分割成了126个圩头,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文化。

古镇是西塘最为外界所熟知的部分,西塘也因古镇得以闻名于世,以至于很多外省市的游客知西塘而不知嘉善。

但西塘又不止于古镇,它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抓住了发展的时机,在工业上的表现也毫不逊色。 

图片来源:“西塘旅游”微信公众号

水从春秋来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这是每一篇介绍西塘古镇的文章中都会提到的一句话,也是对西塘历史、文化、风貌等方面最贴切的概述。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佐吴伐越,兴水利、通盐运,引胥山之水由南向北开凿了伍子塘。伍子塘南部的起点胥山位于现在的嘉兴市南湖区,水流一路向北穿过嘉善县城和西塘镇域,最终流入北部的马斜湖。

伍子塘流经西塘镇域的主河道被称为斜塘,也名胥塘。称斜塘为西塘镇的母亲河并不为过,伍子胥主持开凿伍子塘后的一千多年里,百姓开始在斜塘两岸聚集,村落逐渐形成。

图片来源:“西塘旅游”微信公众号

西塘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文化顾问韩金梅告诉记者,从史书记载来看,在唐宋时期,西塘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镇的建制,但可以确定,在现在西塘古镇的核心区域,也就是几条河道交界的地方,当时已经形成了繁荣的集市。

唐代的史书里有记载,开元年间,镇南面文水漾的小洲上建起了马鸣庵,从这座寺庙的规模可以推断出,当时这里已经形成了高于一般村落意义的集市。

在宋元两个朝代,关于西塘的文献记载开始增多,尤其是北宋南迁之后,靠近都城临安的地理优势促进了西塘的发展。南宋时始称斜塘,当地大户唐氏建别墅院宅多幢,聚成村里。

元人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记载:“秀之斜塘,有故宋大姓居焉,家富饶,田连阡陌。”“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高启在途经西塘时写有《舟过斜塘》一诗,从其中的“春寒欲雨归心急,懒驻扁舟问酒家”可以看出,当时西塘已绝非人烟稀少的村落。

西塘正式有镇的建制要等到明朝中期的宣德年间,当时嘉兴府分出一部分分建嘉善县,初议县治设在斜塘镇。后来用古太史的称土比较法,得出魏塘镇的土重,县治就改到了魏塘镇。但西塘镇也正式有了镇的建制,也是从那时候起,当地的地方志中才出现了作为行政区域名称的西塘镇或斜塘镇。

图片来源:“西塘旅游”微信公众号

据韩金梅介绍,西塘的古名有很多,如秀溪、苹川等,但这些古名多是境域内曾经出现过的名称,又因为只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中,所以无法确定是否与现在的西塘古镇指的是同一个地方。而斜塘和西塘这两个名称在地方志中有详细的介绍,才算得上是正式的名称。

这两个名称的由来,与流经镇中心的主河道斜塘河有关。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一水横界乾巽,故名斜塘。”明正德《嘉善县志》又云:“坤乾二水合于市,南从巽斜流而出,又名西塘。”

韩金梅说,从水的走势来看,河道斜着穿过镇区,所以叫斜塘。从地形上看,镇区在主河道以西,所以叫西塘。

活着的古镇

明清时,平广延袤的斜塘河两岸,已经是环带居民数百家,商贸往来,货财交通。据韩金梅介绍,当时的西塘镇,交通上与上海、苏州、杭州都相通,又因为水路发达,是这几个重要城市之间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嘉善北部的重镇。

集镇周边还是大片的农村,所以这个地方首先是一个农民贩卖粮食的集散地,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在发展。

对于旧时的西塘而言,河道是最重要的交通干线,因此西塘的建筑基本都是邻水而建,道路多与河道平行。又因为邻水的区域有限,为了保证尽量多的人家能够有邻水的区域,所以每家每户的房子都呈现出与河道垂直的长条形。

韩金梅告诉记者,目前在古镇核心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有25万平方米,这些古建筑基本都建于明清时期。

西塘古镇的旅游开发始于1996年,在江南六大古镇中,开发的起步时间不算早也不算晚,晚于周庄,早于乌镇。但西塘古镇有别于其他古镇的发展特点在于,它被誉为“活着的千年古镇”。

图片来源:“西塘旅游”微信公众号

在概述西塘特色的那一段话中,“现代的人”并不是一句空话,因为在1.01平方公里的古镇保护区内,现今依旧生活着2600多户水乡原住民,他们延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漫步其中的游人,在某个转角或者不经意的一瞥间,就会和真实的古镇生活相遇,运气好的话,还能遇上水乡人家的红白喜事。

作为西塘古镇开发的亲历者,韩金梅用“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加强管理,适度开发”的方针总结了西塘在旅游开发中的理念。在他看来,古镇旅游的开发,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保护必须在开发之前。而古镇中的生活方式既然是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需要被保护的一部分:

古镇如果没有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就只是一个古镇主题公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图片来源:“西塘旅游”微信公众号

带着这个理念,西塘古镇在2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不少成就。2003年,西塘古镇获封全国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并被联合国授予“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17年,西塘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8年,古镇景区接待游客量破千万人次,超过乌镇成为接待游客量最多的江南古镇,同时门票收入超2.2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达32亿元。

古镇不是西塘的全部

在嘉善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时任西塘镇党委书记)王永根的记忆中,不少来西塘考察走访过的人都会发出同样的感慨,原本以为旅游业是西塘的支柱产业,没想到西塘的工业发展得更好。

就西塘镇201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而言,第三产业占35%,第二产业的占比则高达60%。在王永根看来,整个长三角地区过往三十年的发展,其实都是以工业为核心的,很少有地方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

在古镇旅游开发尚未起步的上世纪80年代,工业的星星之火已经在西塘境内的各个乡村中出现,其中以大舜的纽扣业最具特色。追溯起来,纽扣产业在西塘的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初创于民国初期,与辛亥革命同龄,西塘的传统纽扣制作技艺更在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塘纽扣博物馆
图片来源:“西塘古镇旅游服务”微信公众号

大舜纽扣产业的发展则与改革开放同步,并在过往的近四十年间陆续获得了“中国纽扣之乡”“中国纽扣生产基地”等称号。“中国纽扣之乡”的名号并非浪得虚名,王永根说,靠着一颗纽扣几厘的售价,大舜的纽扣产业一年能够做到60多亿的产值。也就是说,大舜纽扣的年产量在600多亿颗,占到全国需求量的50%,占据了全国纽扣市场的半壁江山。

同时,大舜纽扣产业涵盖了纽扣制作的全套产业链,包括从树脂到金属的全套材质,以及从产品设计到电镀抛光的全套工艺,“采购商只要带着需求来,在大舜就能找到他们想要的”。

但是,纽扣产业依旧属于传统制造业,存在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污染大等问题。王永根说,十几年前,西塘就已经开始规划从传统工业向高精尖产业转型。

一方面,通过环保倒逼、整治提升的方式,关停并转了一批不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像大舜纽扣的企业数量就从最高峰时的1300多家,减少到了现在的600多家。另一方面,开始有意识地引进资本、技术、人才密集型的企业。

2007年,西塘镇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来富士康集团的微软机构件生产线落户刚成立没多久的嘉善县电子信息产业园。作为一家两头在外的企业,富士康同意落户的先决条件是厂址要在进口加工区内。为此,西塘镇为电子信息产业园争取到了嘉兴市出口加工区B区的权限,并在2015年整合优化为嘉兴市综合保税区B区。

富士康的落户和综合保税区权限的获得,为西塘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引擎。随后,西塘镇相继引进了光通信龙头富通集团、世界500强企业法国液化空气等高精尖企业,富通集团更是决定将全球单体最大的光通信项目落户西塘,西塘也将拥有光通信的全产业链。同时,中粮集团也入驻了综合保税区,通过综保区来进行牛奶、红酒等进口食材的分包转运。

图片来源:“西塘旅游”微信公众号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愿景下,王永根对于西塘未来的发展有更高的期望。他说,从传统工业向高精尖制造业转型只是第一步,西塘将来会是一个科创和人才的高地。在目前的招商引资中,他们已经开始转换思路,不再愿意单纯地接受企业生产基地的落户,而是希望企业能够把研发中心也带过来。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