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汾湖:烟雨的江南,正在崛起的重镇丨生态长三角


作者:申延宾
编辑:袁媛
时间:2019-11-01 21:49
[ 汾湖,原本不是她的名字。

黎里、芦墟等,这些很江南的名字,才是她的旧称。

汾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她今日全名。

2006年,黎里镇、芦墟镇等苏州吴江区5镇合并,有了今日版图。

东靠上海青浦,南接浙江嘉善,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汾湖高新区成立伊始,就肩负接轨大上海的使命。

图片来源:“汾湖发布”微信公众号

江南烟雨最深处

上海,真的很近,一湖江水,对岸就是上海青浦的金泽。以前出行多靠船,船桨一摇,就到了对岸。

如今去上海市中心,也很方便。当地一位干部自豪地说,有天晚上他从汾湖高新区出发,走G50开到上海徐家汇,仅用1个小时,还赶上和友人看了一场电影。

走长宁,过青浦,沿着沪青平公路,一头到底,出了上海,也就是汾湖了,还是汾湖中心城区,旧时芦墟镇辖区。

从沪青平,入汾湖,省界处竖着一方石碑,上刻四个大字——吴根越角。这自然不是什么遗迹,却记录着考证过的历史。时间上推两千年,烟雨朦胧,脚下就是吴、越交界。时至今日,放眼望去,依旧河流纵横,湖荡密布。

不少河流、湖荡,已淹没于历史,但汾湖、三白荡、大渠荡、元荡、东顾荡、韩郎荡等,身影犹存,均是历史悠久的著名湖泊。

官方资料显示,汾湖的省保湖泊就有23个,水域面积接近40%。

图片来源:“汾湖发布”微信公众号

春天油菜花一片金黄,秋来稻花处处飘香,水里鱼虾更是肥美,这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更造就了这里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

“中秋显宝”,曾是黎里独一无二的习俗,清代最是流行。中秋时节,四野百姓摇船看罢庙会,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纷纷拿出古董、书画、名砚等等,相互展示,那份民间的文雅足见一斑。

此间人文荟萃,人才辈出,随便闯入一段老街,总能听到几段秀才举人的故事。著名诗人柳亚子就是生于斯、长于斯,创立并领导的南社,很多成员就是汾湖乡邻。

明代袁了凡,戎马半生,晚年“遁迹姑苏”,著《了凡四训》。具体的隐居地,就在汾湖赵田村;这是元荡湖畔,紧邻上海青浦。著书立说,整日与湖光芦花、波底夕阳为伴。在这多雨的时节,在那出门摇船的时代,应是一蓑烟雨任平生,将自己掩映在了,这江南烟雨的最深处。

图片来源:“黎里古镇旅游”微信公众号

寂寞古镇很清新

汾湖高新区,一个年轻的名字,怎能诠释那两千多年的江南旧事?保护开发黎里古镇,成为一个重要考量,2013年黎里镇的编制得以恢复。如今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汾湖高新区也可以称为黎里镇。

当然这里的古镇老街并不只有黎里古镇。芦墟老街就颇有历史,三国时期已成村落,清代成为集镇,如今明清时的白墙黑瓦仍在,居民仍是小桥流水人家。故事仍在,但老街已经破旧。到处可见斑驳的墙面、破损的墙头。

张舫澜一生都住在这条街上,是一位民间收藏家,已是80岁高龄,热情好客。他挖掘了当地芦墟山歌,使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老街上多住着类似张舫澜的老人,熟悉每个巷子的故事,哪户曾连中两个举人,哪家是官宦子弟,都如数家珍。

人会变老,房子也会变老,年轻的人到外面住上楼房,老房子里没了人,有的围墙塌了,有的门窗坍了,长久没有修理,也就任凭雨打风吹了。

相对来说,这里的黎里古镇则幸运一些,有名一些。黎里积淀着宋元明清和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人才辈出,历史上有状元1人,进士26名,举人众多。诗人柳亚子的故居就位于镇子中央。

图片来源:“黎里古镇”微信公众号

但相较于周庄、西塘、乌镇,甚至朱家角,这些近邻,因为开发晚,黎里古镇在外又显得名声不显。据说,上世纪80年代,同济大学著名教授阮仪三来到此地,提出保护开发的建议,竟然被当地“赶走”了。后来才有了周庄、西塘等古镇的名声大噪。

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顾问李海珉被称为古镇“守护者”,面对古镇作坊林立,老建筑破坏严重,正是李海珉们的鼓与呼,才最终促成了古镇的保护和复苏。据介绍,15亿元的资金已经投下去,黎里古镇也拿到了4A级景区的称号。

这个季节,风轻雨细,撑一把纸伞,逛古镇会出奇的安静。度尽喧嚣,镇上绝少游客,甚至没有游客。镇中的河道,曾是货船云集,如今只有河水清清;岸上人家,长长的檐廊,空空荡荡,自元代而来的建筑,素有“晴天不打伞,雨天不湿鞋”的便利。脚下是青石板铺就的道路,干净如洗,静谧无声。

图片来源:“汾湖发布”微信公众号

江南的古镇,都有很多桥,黎里古镇一共有12座,几乎每座桥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这里最有名的是各种各样的明暗巷弄,至今完好保存着115条,其中明弄堂25条,暗弄堂90条。最窄的弄堂只有0.7米宽,最长的弄堂都有100多米,曲曲折折看不到底。

虽然经过保护开发,但古镇里店铺却是不多,街上住着的还是当地居民。儿子在苏州工作,兄弟也都搬进城里,唐健是一位“留守老人”,房子与柳亚子故居隔河而望。家里还有一位老母亲相伴,已经96岁,面容慈祥,耳聪目明,还喜欢与游客微笑着闲聊两句。

唐健住的是一幢城里人无法想象的房子,宽只有5米,长却有60米,一楼是厅,二楼是房,三进的房子,一路走到底,前面还有一个小院子。也正是这样的格局,造就了古镇深深的弄堂。如此一座大宅,家里只住着两个老人。房间太多,根本住不过来,古镇上很多老宅多是如此。

图片来源:“黎里古镇旅游”微信公众号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60岁的唐健有了新的目标,房间被他修缮一新,还安装了抽水马桶。他说,自己计划做民宿生意,预计今后古镇会迎来大客流。

一座新城梦想加速

在汾湖逛过一遍,会发现此地中心正在东移,那里更靠近上海,接壤青浦金泽。

大渠荡、三白荡、元荡等水域之间,一座新城已具规模。道路笔直宽敞,高楼林立,生态环境优美。烟雨江南,已是经济重镇。

烟波浩渺的三白荡,当地有雄心要打造成城市内湖,就像苏州的金鸡湖。面积偏小的大渠荡,绿树成荫,水岸青青,四季有花,已被打造成风光优美的生态公园,据介绍,整个景观为美国佛莱明设计事务所设计。

麦当劳、肯德基,这里都有;当地人甚至会自豪地介绍,这里还有星巴克,“中国有几个乡镇会有星巴克?”不远处就是汾湖高新区政府,也是黎里镇政府所在地。

图片来源:“汾湖发布”微信公众号

这里确实不是中国常见的乡镇,它是苏州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按照汾湖的发展定位,作为苏州城区接轨上海的第一门户,汾湖是“苏州桥头堡、虹桥副中心”。翻阅历史可查,一直以来,从最初的临沪经济区,到现在的省级高新区,名称在改变,但定位从未改变,“就是要成为产业接轨上海的示范区”。

接轨上海,不仅仅体现在高楼林立上,整个汾湖经济也正在产业更新、产业升级。按照原本的规划,汾湖将重点打造一条科技创新长廊,做大做强智能装备、新型半导体、电子信息、新型食品和电商物流等五大特色产业园区。日本丰田、日本三菱商事、雀巢、喜力、古河电工、精元电脑、欧普照明等世界知名企业在这里均有投资项目。根据规划目标,汾湖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剑指”千亿级。

电梯为主的装备制造,则是汾湖的传统支柱产业。在汾湖中心城区,一路向北,一根一根笔直建筑物耸立,类似一个个瞭望塔,这是电梯厂的标志建筑——电梯试验塔。汾湖共有电梯整机厂11家,年产值超过300亿。

扎根于此的康力电梯,已被称为中国民族电梯第一品牌,是当地人的骄傲。老板也是本地人,创业在此,成功在此。厂前的大马路,就叫康力大道,是这座新城的重要干道。这条大道两侧,已建立汾湖电梯产业基地。道路尽头是个断头路,跨前一步就是上海青浦。据介绍,这条道路的打通工程或将于明年完工。

更令当地人期待的则是高铁,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发布,他们相信汾湖通高铁的日子更近了,苏嘉甬、沪苏湖两条高铁将在此交汇。高铁经济正疾速驶来,10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城规划早已被提上议程。

沪苏湖高铁尤其被看重,建成后,汾湖和上海虹桥间的距离将缩短到20分钟。

如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发布,让梦想还在加速。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