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嘉浜、李漎泾和蒲汇塘,对于这些地名你有多少记忆?
“海派之源·汇游徐家汇”活动日前在土山湾博物馆举办,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段炼讲述徐家汇三水汇流的历史,带领市民回望河流水系在上海这座城市发展变迁中留下的痕迹。
■活动主讲人段炼
曾经的上海是一个河道密布的江南水乡,现在的徐家汇地区就是因为地处肇嘉浜、李漎泾和蒲汇塘三水汇合之处而得名。
三水汇流的徐家汇,是当时上海县城前往松江府城船只必经之地,也是通向吴淞江和黄浦江的航运枢纽,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近代徐家汇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在徐家汇附近,还保留了许多肇嘉浜、李漎泾、蒲汇塘的遗迹和故事。
经过华山路交通大学的市民游客,如果留心的话会发现校门口还保留着一段旱地校门桥,曾经,李漎泾就从这里流过。
李漎泾,也称“法华浜”,对法华镇来说,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流。法华镇是上海县城以外一个很繁华的集镇,民间曾有“先有法华,后有上海”的说法。
清咸丰三年(1853年)后,古镇经历多次战火洗劫,遭到破坏。1915年,李漎泾最后一次疏浚,之后因河道淤塞,航运不便,古镇逐渐衰落,此时徐家汇逐渐兴起。
当年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校门前曾有一条小沟渠,是李漎泾的一小部分。在对徐家汇地区进行改造后,沟渠被填埋,仅保留下了跨越沟渠的“校门桥”。
肇嘉浜是流经上海县城最大的一条河,连接上海县到松江,是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当时水运是最主要的,所以说作为交通方式,这是最重要的一条道路,通过这条河流,从肇嘉浜到蒲汇塘再到松江。
在19世纪中叶,肇嘉浜还是一条通航河道。
■1948年航拍的肇嘉浜河道
随着上海开埠,肇嘉浜北岸被扩占为法租界,沿岸开办了一批工厂,租界内也兴建了很多住宅。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肇嘉浜。又因肇嘉浜位处于华界和租界交界处,两边都不治理,至抗日战争前夕,河道逐渐淤浅变稠,仅能勉强通航小船。
同时,战争的爆发,使得大量周边省市难民涌入肇嘉浜两岸,搭棚落脚谋生,肇嘉浜两岸逐步形成棚户区,出现了许多“滚地龙”——用竹片芦席简单搭建的栖身之所,或是船民搭块板到岸上的半水上人家。
上世纪50年代,上海市政府开始治理肇嘉浜。1956年,作为上海工人亲手兴建的第一条林荫大道,肇嘉浜被正式命名为“肇嘉浜路”,安上了第一批路牌。1957年,肇嘉浜被全线填平。
段炼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肇嘉浜、李漎泾已经填没,但河道不存,历史可寻。现在上海市民口中常常念叨的一些地名,依然保留了关于河道、桥梁的那些记忆。
如大家比较熟悉的,肇嘉浜,大木桥,小木桥,东庙桥,谨记桥,天钥桥。有些名称已经变了,但有些名称没有变,像天钥桥,大木桥,小木桥,打浦桥等都没有变,这些会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