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送内文图片由格里董先生拍摄,
本号获得授权刊登,在此特别鸣谢;
图片版权归格里董先生所有,
为阅读体验,未添加水印,
请勿随意转载,侵犯版权必究。
格里董是一个80后白领,业余时间喜欢在城市里行走,探访老房子,收集老物件。
从行走之初,他就被老房子独具匠心的各种门吸引了,忍不住拿起手机记录下来。8年来,与门相关的照片不知不觉积累了近千张。
装饰艺术、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西班牙风格、中国传统元素……各种风格元素被融入门的设计中,看了让人真心觉得:阿拉上海的门,哈赞!
一
格里董本名董雄飞,初次见面,很多人会好奇“格里董”是什么意思。
“格里”来自于洋泾浜英语的“colleague”(同事),原来是洋行里身着西装的男士之间的称呼。后来成了旧时上海话中的一种人称,前接某人的姓氏。
称呼“某格里”,通常比称呼“某先生”更显出关系的亲近。
到上世纪80年代,“格里”这个称呼在上海的滑稽戏、独角戏里又多了几分调侃。
董雄飞喜欢收集滑稽戏的戏单,为了让“董格里”显得更好玩些,他按照英文“Mr.董”的用法,把姓放在后面,成了“格里董”。
格里董
休息时间的一大爱好
是行走上海
他对上海本地文化的热爱,最初源于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当时,他住在东京边上一座仅有几万人口的小城里。
这座小城在他看来平淡无奇,但当地居民却对探究自己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抱有极大的热情。
留学归来后,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家乡上海的情感。
他从自己从小生长的衡山路出发,行走于上海的大街小巷,用当时还是iPhone 4S的手机拍下了感兴趣的建筑细节和都市瞬间。
从那时起,他就特别留意老房子的门。花园洋房,洋派公寓,新式里弄,老式石库门……
“这些老房子的门,通常是为配合建筑的整体设计度身定制的,要比现在的门更为考究。”他说。
装饰艺术、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以及其他西方元素与中国传统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上海之门”独特的风格。
有人说:“这些在美学层面上充满戏剧性耐人寻味的设计细节,正是对海派文化中‘摩登’最直观的诠释。”
从2011年开始,格里董陆陆续续拍下了近千张门的照片。这些门的时间跨度从1910年代一直到六七十年代。
翻看这些照片,他几乎记得每一张是在哪里拍的,也记得每扇门让他心动的小细节。
建国西路
“迓在弄堂里的一扇门,门上的铁艺带有新艺术运动风格,在上海很难见到!推门走进去,楼梯上又有如意等中式元素的装饰艺术风格点缀,相当特别。”
▼
康定东路
“在道路转角处邂逅了两根混合式柱式的立柱,守卫着这扇对开门。最初奇怪为什么民居会使用对开门,后来才知道民国时期这原是‘麦根旅社’。”
▼
北京西路
“每次经过这里,都觉得这扇门像一架三脚钢琴。门旁是一扇现代主义风格的舷窗,给人很摩登的感觉。”
▼
淮海中路
“这扇门藏得很深,要走四级台阶。”
▼
安庆路
“这扇门很西式,门内则有大量中式雕刻,据说曾是旧上海公共租界华捕督察长、大流氓陆连奎的旧居。它所在的弄堂,我个人认为是安庆路上最值得保护的,可惜已经在前几年被拆掉了。”
▼
汉口路
“对开的办公室大门,门窗的组合和铁艺吸引了我。”
▼
淮海中路
“几何形的Art Deco(装饰艺术)设计,很典型的1930年代的上海摩登。”
湖南路
“这两处装饰艺术风格的门框,设计相呼应。湖南路上这一处是一栋房子的边门,楼梯很窄,前面有个蛮大的花园,但是常年‘铁将军’把门。有次从里面出来一位女士,我赶紧上前说:‘不好意思,可不可以让我进去?晚点我来关门。’她用狐疑的眼光看看我。我拍完这张照片就赶紧出来了。”
▼
衡山路
“很漂亮的Art Deco风格。第一次来的时候我仔仔细细看了好久。”
▼
北海宁路
“大门上的门牌是民国时期的,只写号码,不写路名。从里面往外看,铁艺留下漂亮的剪影。”
▼
衡山路
“凯文公寓的大门。阳光照耀下,一对鹿从山上跃起,很有动感。八十多年前,曾有一位俄国皇室公主从这扇对开门中进进出出。”
二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建造的花园洋房、新式里弄或者老公寓,不少门上会镶有一块玻璃,包裹着造型各异的铁艺,就像一幅优美的装饰画。
“它们有着透光和装饰的功能。有些门透过玻璃,里面的人可以看到外面,而铁艺又起到了一定的安全作用。”格里董说。
他问过许多建筑师朋友,门上的这块细节叫什么,可是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他索性自己给它们起了个名字:“门镜窗”。
东长治路
“这是原‘雷士德工学院’的楼门,所以铁艺的图案设计成了天平、望远镜、圆规等各种专门用具。”
▼
康平路
“老上海许多西班牙式、地中海式的南欧风格建筑为了营造气氛,有不少房门顶部会特意处理成类似巴洛克风格的弧线造型,另有一些则会在门的表面嵌上铜钉、立体线条等装饰。”
“如此做工考究的房门往往会显得很是大气,与之搭配的铁艺便多是略带古典气质的对称涡旋或曲线的设计。”
▼
建国西路
“看到这个图案的第一反应是《异形1》中最后的机器人,但细看又有些中式的味道,很简洁!”
▼
陕西南路
“那是一栋豪宅洋房,铁艺的图案乍一看有些中式,摩登当中带有传统的优雅,让人很想了解这栋房子的故事。”
▼
武定西路
“装饰艺术风格的太阳、闪电和云。旁边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搪瓷门牌。”
▼
嵩山路
“铁艺的造型有点像猴子脸,又有点像变形金刚。那边有两扇这样的门,我选了这扇挂了几个信箱的。这是一处新式里弄房子,最初只住一户人家,现在已是七十二家房客。”
▼
延庆路
“窗上的玻璃有可能是后面换的,但是给人的感觉特别好。我晚上夜跑经常路过这扇门,透过灯光,觉得上海是一座很浪漫、很有温度的城市。”
▼
淮海中路
“窗上的彩色贴纸应该是后面贴的,但是贴的人很有sense,跟铁艺搭配得很和谐。”
▼
新闸路
“曾是海关图书馆的大门,现在是静安区图书馆。门上的字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其中,“圕”(音tuǎn)字是1924年由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发明的,用来代替“图书馆”三字。
▼
成都南路
“窗上的铁艺构成一个‘荣’字,居民说这里老早是荣家的产业。”
▼
东平路
“门上挂着一块写着‘银行驾驶组’的牌子,写的还是繁体字。”
还有更多的门镜窗,简约的图形、铁艺的勾勒,让人感受到造型之美。
▼
愚园路
▼
安亭路
▼
皋兰路
▼
南京西路
▼
茂名南路
▼
五原路
▼
康平路
▼
武康路
▼
北京西路
▼
北京西路
- END -
写稿子:韩小妮 / 画图画:二 黑/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 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