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是家的象征,这曾经是最熟悉的地方”


作者:韩小妮
编辑:韩小妮
时间:2019-11-08 17:06



本期推送内文图片由格里董先生拍摄,

本号获得授权刊登,在此特别鸣谢;

图片版权归格里董先生所有,

为阅读体验,未添加水印,

请勿随意转载,侵犯版权必究。



这些造型各异的门当中,对于格里董来说,个人情感最深的是一扇曾经在董家渡的门。

然而失去,有时候是在不经意间的。




小到门上的一个信箱、一个把手,也常常有令人惊喜的元素。以前的设计师对于细节的把控,让人敬佩。


陕西北路


“‘581’用的美术字体很有意思,‘1’就像是一把大刀。‘信箱’两个字是从右往左写的。”

愚园路


“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上面写了‘5’号,‘TOP FLOOR’。”

济南路


“这个信箱是镀烙的,应该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用马克笔手写的‘185弄17号’有一种质朴感。”

巨鹿路


“两翼Art Deco风格的装饰造型,把原本平淡无奇的铜制投信口变得洋气了许多。”

永嘉路


“从造型到使用的字体,我在上海其他地方都没见到过一样的。”

塘沽路


“投信口的装饰图案很少见。”

圆明园路


“梅花形的门把手,来自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旧址。”

建国西路


“门把手被摸出了包浆,铰绳状的设计很符合西班牙式建筑的风格。”

淮海中路


“我的日本发型师在这条弄堂里租了一个很奇怪的房子。有次我去他那里,发现了这个门把手,上面有百合花纹饰,下面有点像欧洲的纹章。”

东横浜路


“据说里面住了一位一百多岁的老太太,是宋美龄的好朋友。现在已经搬迁了。”

新华路


“把手上有着贝壳型卷叶草的蜗旋,因为长期不用已经生锈了。”

建国西路


“很特别的一栋房子,边门是文艺复兴风格,而后门是中式的。这是后门的中式传统门环。它是全铜的,门环上写着‘吉祥如意’,被摸得发亮,形成了包浆。狮子头顶有个八卦,嘴里咬着把剑,风水上有辟邪的含义。”

新闸路


“八角形的门把手,摩登中有点中式的感觉。”




这些造型各异的门当中,对于格里董来说,个人情感最深的是一扇曾经在董家渡的门。

“它在王家码头路上,位于很本地的老城厢,但是这扇门很洋气、摩登。”他说,“我很喜欢它,每次经过都会留意看看。”

“这扇门里面是居委会,所以外面装了铁门。我一直想着等铁门拆掉后再拍一张照片。”


王家码头路


然而失去,有时是在不经意间的。
“2014年的6月到7月,黄梅天一直下雨,工作又忙,我有一个月没有去董家渡。”格里董回忆说。
“初夏的时候,我跑去那里,走到王家码头路突然觉得有点不大对。后来才反应过来,这里已经被塑料幕布围起来,拆掉了。”
“有几分钟脑子一片空白。我知道它迟早要拆的,但没想到那么突然。有点像你要去找一个老朋友,但是再也见不到他了。”

“当时董家渡那一片我可以闭着眼睛走,从王家码头路走到竹行码头街,再往外面走是花衣街。但是现在只能留在脑海中、留在照片中了。

从那以后,他开始留意拆迁中的“破门”。

“房子拆迁了,人搬走了,但生活的痕迹留了下来,小到杯子,碗筷,奖状,小虎队、F4的海报,大到家具……作为普通人,我比较关注人的生活。太多了拍不下,我就拍门吧。”

“门是家的象征,这曾经是最熟悉、最能产生温暖的地方,但是突然之间搬走了……”


少年路


“即将拆迁的房子,大门通常会被砖块封起来。这扇少年路上的‘破门’旁边,有着三块路牌。”

“少年路短短一百米,得名于民国时期的一个少年组织:少年宣讲团。刷在墙上的路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老城厢比较常见。右侧那块是2000年左右的门牌。由于浦东也有一条少年路,为了以示区分,现在的路牌上写着‘黄浦少年路’。”

天潼路


“这是天潼路、山西北路上的葆青坊。以前有个说法,认为青砖是本地泥土烧的土砖;红砖是进口的机制砖,相对来说在密度、性能上更加优越。”

“有时候去看老房子,门口的老人会说:哦呦,阿拉房子好。你问他怎么好法,他就会讲:阿拉房子全部是红砖的。”

高阳路


“安妮女王风格的建筑,上海已不多见的较早期的租界时代建筑,有近百年历史。” 

安庆路


“从门楣上的字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是个开在弄堂里的医馆。”

延安西路


“本地人的房子,房内大梁上有可以挂灯笼的钩子。这里现在成了刘海粟美术馆。”

泾东路


“虹口区沿河老旧街区,多是居民自建的房屋。层高很矮,密度很高,住房条件不佳,但是从阳台和墙上的装饰可以看出,屋主对于生活还是充满热情的。”

崇德路


“我最初留意到的Art Deco风格的石库门门头,这是它最后的样子。”

济南路


精美的门头和泛白的‘囍字’是这栋老屋‘最后的表情’……不久之后,这里便建起了新天地湖滨道边的摩天大楼。”


人去楼空,“破门”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好在留下了这些照片,在上海人的记忆中,留下一丝痕迹。




- END -


写稿子:韩小妮 / 画图画:二 黑/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 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