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馆上演雨果戏剧之夜!《一千法郎赏金》,如同缩微版《悲惨世界》


作者:徐颖
编辑:徐颖
时间:2019-11-09 19:49

“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大展正在明珠美术馆热展。

近日明珠美术馆与上海翻译家协会青年译者沙龙合作,邀请中法戏剧专家、法语翻译家,围绕“雨果的戏剧作品与翻译”主题,从多重视角剖析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戏剧流变,以及雨果名剧在中国的译介与改编。随后,中法演员在现场演出了雨果戏剧《一千法郎赏金》。

明珠美术馆执行馆长与策展人李丹丹说:“我们希望明珠美术馆成为各学科、各门类学者和观众交流对话的平台,不仅跨越领域,更能融入生活。”

雨果的戏剧之路


尽管现在的读者认识雨果,往往是通过他的诗歌与小说,但戏剧却是雨果于他所在的年代为民众所知的重要途径,是雨果最初投身文坛、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

1827年,雨果25岁,写成篇幅长得难以搬上舞台的剧本《克伦威尔》,发表《序》。这篇长序新颖大胆,轰动一时,吹响了法国浪漫主义戏剧的号角。1830年,剧作《埃尔那尼》(也译作《欧那尼》)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戏剧的历史地位真正确立,可以说雨果的剧作体现了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最高成就。

 

到了1843年,诗剧《城堡卫戍官》在法兰西剧院首演,演出每况愈下,33场后被迫撤下。学者莫里斯·勒瓦扬叹其为:“浪漫主义戏剧的滑铁卢之役。”雨果一气之下,告别舞台。

直至海岛流亡期间,雨果才重又握起剧作家的笔,创作了多部剧本。此时再无演出的诱惑,可以放手“自由”写作,他在1869年左右陆续写成多部短剧(也是小说《笑面人》的写作时间),内容创新、风格轻松,有喜剧,有正剧,有诗体,有散文体,有奇异构思,有社会写实,雨果为之命名《自由戏剧集》。

1886年,即雨果逝世后一年,这部《自由戏剧集》作为遗著出版,但它在很长时间里没有进入读者和观众的视野,在中国是个陌生的名字。

剧集中的《一千法郎赏金》是现代题材的散文剧,和《悲惨世界》的精神世界相连,受到关注。2002年,纪念雨果诞辰200周年之际,这部剧本以《千元赏金》为名,在北京上演。

雨果戏剧在中国


“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览选取了雨果最具代表性的四部戏剧作品。

从《埃尔那尼》首演的剧院论战场景到其最后一幕的情节描绘,从《吕伊·布拉斯》19世纪演出时的道具展示到其人物形象描摹,从《吕克蕾丝·博尔日亚》中的单人肖像到《城堡卫戍官》的宏大战争群像,通过雨果同时代艺术家的不同视角描摹,给出最直观的时代审美与历史影像。


据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法文系主任、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袁莉介绍,雨果第一部被介绍到中国的戏剧作品是《项日乐》(Angelo),1910年由包天笑和徐卓呆从日译本转译为中文(当时的译名是《牺牲》)。清末小说家曾朴从法文版重译了一遍,取名《银瓶怨》(后又直译剧名为《项日乐》),张道藩据此做了改编,后来成为在中国舞台上多次上演的话剧《狄四娘》。

在雨果所在的年代,他的戏剧作品还时常在法国舞台上演,在他逝世之后却很少见。

雨果的戏剧在法国读者和观众心目中究竟是怎样的?法国里昂国立高等戏剧学院院长、戏剧导演劳朗·古特曼(Laurent Gutmann)先生的演讲《一个法国导演眼中的雨果戏剧》为中国观众了解雨果和他的戏剧作品提供了新视角。

他重点介绍了剧目《一千法郎赏金》,这部剧是雨果《自由戏剧集》中最长的一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众多,但是语言相对简单,没有太多雨果诗歌的抒情风格。剧中故事发生在法国,围绕钱与社会的话题,批判社会不公,类似《悲惨世界》的缩略版。

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谈雨果的戏剧?袁莉认为,“事实上戏剧作品可能比小说、诗歌更能对一个时代或是一个文学类别带来更大冲击力。因为小说和诗歌的阅读大部分是个人行为,戏剧毕竟可以有一个规定场景,有一个场合,如果连演50场,特别是他的剧具有直击心灵的力量,一定可以给这个时代带来更大的冲击。”




“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


展览时间:2019年8月13日至12月1日

展览地点:明珠美术馆(吴中路1588号爱琴海购物公园8楼)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