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童书界的诺贝尔奖”——国际安徒生奖得主莉丝白·茨威格首次来到上海,在长宁来福士言几又书店与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童书研究者喻盈一起,围绕童话、插画、儿童阅读和现场观众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尽管周到君特意提前到场,结果还是发现这不大不小的空间早已坐得满满的。
莉丝白·茨威格1954年出生于维也纳,是当今最杰出的插画家之一,也是安徒生奖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1990年获国际安徒生奖,当时仅36岁)。
“只要是经过莉丝白·茨威格的手笔,所有的经典故事宛若重生,她从来不让读者失望,这也是她的魅力所在。”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这样评价。
除了这一大奖之外,她还曾2次获得布拉迪斯拉发插画展(BIB)金苹果奖、4次获得美国《纽约时报》年度最佳绘本奖,还荣膺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插画奖等奖项,获得国际级童书大奖共计38项之多。
2016年,茨威格的《安徒生童话》等13册作品集结为《遇见美好系列(第3辑)·国际安徒生大奖系列》,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收入了她各个时期的获奖代表作。
在活动现场,围绕这套绘本,茨威格与阿甲、喻盈就 “遇见美好系列绘本的插画创作”“如何用插画赋予古老的童话以全新内涵”等话题展开对谈。
茨威格的插画唯美、优雅又神秘,极具个性特点,阿甲对此提出自己的疑惑:“以《格林童话》这本绘本的插画为例,插画多为暗色,风格较为阴郁也很写实,与平常所见的用色鲜艳夸张的童话绘本插画不同,为什么这样进行创作呢?”
对此,茨威格解释,她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故事最初的感情,插画是对故事情绪的渲染,因此绘画用色的整体基调偏暗,选用的也多是富有情绪感的颜色。
同时为了突出故事本身,她在创作时还注重留白设计,不把整个画面填满,给读者对于故事背景的想象空间,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梦境。
而谈及绘本插画与阅读的关系时,茨威格提出了她作为插画师的独特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她将插画比作能让静态的文学作品动起来的电影画面,而绘本讲述者就像是电影中的演员,通过声音、语调、情绪等讲述要素将自己对于文字和插画的理解演绎出来。
因此不同风格的插画、不同的讲述者,对于小读者对故事的理解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此外,对于一名插画师而言,阅读也是极为重要的灵感来源。
茨威格在分享中坦言,阅读在她的生活中已不能算作一种兴趣,而是像吃饭、呼吸一样自然的存在。
谈及兴趣,阿甲替现场许多家长朋友提了一个问题:要不要给孩子报绘画兴趣班?
在茨威格看来,绘画对于自己而言是件自然而然的事,而是否上兴趣班,最重要的是要看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的确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绘画班当然很好。
分享会上,喻盈还关注到了茨威格对于某一故事的“偏爱”,例如她为“胡桃夹子”这一童话故事进行了多次插画创作。
茨威格回顾了她为这一故事创作插画的历程:第一次还是在其小时候,母亲帮她投递到出版社进行了发表。
出于对“胡桃夹子”的喜爱,在上世纪70年代,她再次为其创作插画,虽获得出版,但她本人却不太满意,因此暂时将该故事的插画创作搁置。到了2003年,她又创作了一版该故事的插画,正式出版个人作品《胡桃夹子》。
为了一张画,茨威格也曾画出无数张手稿。
每画一个童话,我可能要看不下十万幅画作。我会不断地试验许多画法和构图,试验我所能想到的各种可能性,然后从中理出故事线应当如何进行,这个故事将带领我们走向何方,这些种种念头和想法带领著我,我们相互牵引,促成了作品的产生。所以99%的时间,其实都在‘受苦’。
在创作《矮子长鼻儿》一书时,为了画出主人公鼻子的形状,她用一年时间反复试验,手绘了几百个鼻子。
创作《海的女儿》时,茨威格花费数年时间调出了有透明感的不同种蓝色。
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用的是轻快的蓝绿色;
小人鱼陷入深思时,背景变成了幽深的灰蓝;
而到了快要见到王子时,纯净如天空的蓝色象征了小人鱼欢快而纯净的心……
在言几又书店的这个空间里,周到君第一次见到茨威格,这短短一个小时的分享中,茨威格像下面这样的开怀大笑至少有四五次。
果然,童话使人快乐。
茨威格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艺术氛围浓郁家庭里,父亲从事艺术设计工作,母亲也是一名艺术爱好者,她从小就可以到父亲的工作室画画,度过了自由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后来,茨威格从事为童话画插画的工作。
茨威格的画作,发掘出了童话中最深层次的内涵,既再现了童话故事本身的情节和意蕴,当然也呈现了她个人的独特气质。
它们,来自童年的召唤,把握住了每个童话中最深层、最微妙的情感。“我很享受替童话画插图的过程,因为它唤起我许多儿时美好的回忆。”
希望所有爱看童话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