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童心”?
童年经历对写作有影响吗?
如何成为优秀的作家?
11月17日,在读者·外滩旗舰店,著名作家叶广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儿童阅读奠基人梅子涵围绕“文学中的童年和童年书写”进行对谈,回望童年生活对文学的影响,以及儿童文学的写作等。
本篇整理了梅子涵的部分对谈内容。
梅子涵:这种话题在这种场合提出来好像是一个小问题,实际上它是一本书的问题。
童年经历对于写作的影响对于有的人来说是没有影响的,因为他不写作,对于写作的人会有影响。
你长大以后写很成熟的那种语句,很有技巧的叙事,你会以为这是你长大以后读到文学以后形成的,其实不是。
比如我跟叶广芩老师,她成长背景是北京,我是上海的,我们两个长大以后,哪怕我们两个去美国最富盛名的培养作家的写作班,读同样的书,听同样的教授讲课,我们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一样。
因为童年给我们基础的东西不一样,我现在的叙述都是来自于我的童年,我上海的童年,我在上海某一个区域的童年,乃至于我住的那个院子的童年。
你说这份成熟的东西怎么来自于童年?童年能写出这些东西吗?虽然看不出来,但它是决定性的,包括你的趣味,有的是很热情的,有的是很冷淡的,有的是很有幽默感的,有的没有幽默感。
童年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太重要了,尤其是像叶老师的书里面充满了她回首的东西,回首不只是把头回过来,其实是心在回首。现在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整天都在回首,回首看得都是很远的。而且离得越远,回首得越频繁。
你之所以会一直回首以前,就是因为以前的东西给了你今天回首的能力,回首、想念是要有能力的,这个能力的本身就是童年。
梅子涵:城市的变化让我愈发地想念从前,你不长大是不会想念的,这个话题就很哲学。
如果我永远17岁,我不会想念15岁,就是因为你要长到28岁,你要长到58岁,所以会想从前。
如果城市不会变化的话,那我们的想念近乎于停止。
常常就是你从前住的房子,一条街道、弄堂,我小时候的院子最后变了,甚至不见了,你就特别的想它。
现在的上海,每天早上起来如果弄堂门口还有从前的大饼油条的话,我根本就不会想念。
现在的油条里不放明矾了,所以我拼命地想吃以前放明矾的油条,可是没有了;现在面条都不放碱,以前的阳春面一定要放碱,微微发黄的比较好吃,现在都不放了,我就会拼命地想。
如果这个东西还依然存在,跟以前一模一样,而我也完全没有去别的地方,我是不会想念的。
这其实挺可悲的,我有时候会很明亮地往黯淡的地方去想。
但如果这些都没有,你天天在一个不动的流水旁边,城堡也不会陈旧,你住的房子依然如故,你的母亲还是你生下来时看到的样子,你哪里会想念母亲,哪里会担心她的老去。
所有的都是因为生命而命名的,当作家的能体会这些东西。
梅子涵:有人认为一个好的、优秀的、顶级的作家是水把他流到哪里,他就心甘情愿的跟到哪里,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我认为优秀的作家是水在流,他要把住岸边,哪怕是一根草他也要拼命地抓住,他的脚在水里拼命挣扎。
很多文学的大作品其实是他在拼命想念着曾经岸边的东西写出来的。
一个人那么容易的顺水而去,不管飘到哪里,我都心甘情愿,我不相信这样的人能成为一个很好的作家,这是我在文学理论上的想法。
所谓的童心很可疑
梅子涵:童心,它是一个人人都会说的,一讲到儿童文学就要有童心,都听烦了。
伏尔泰说灵魂是人人都会说,但是从来没有搞清楚的东西。童心也是人人都会说的,我不相信谁搞清楚了。
我是儿童作家就有童心,成人文学家就没有童心了?
比如我觉得一个人很有热情的,生命里充满着明亮的,不是灰暗一片的,这是所谓的有童心。
是不是要有一个童心的概念去囊括这些东西呢?非要说这个东西是童心,什么东西是非童心,童心有那么的伟大吗?童心那么的伟大那还要长大干嘛呢?
童年缺少很多的智慧,如果童年就像太阳一样把人和这个世界都照亮的话,请问还要课本干什么?
如果童心是最好的话,那后来的成长和学习都不要了,就拿童心可以一路走到底,我只要坦白一点、天真一点,带上一点点的傻里傻气就可以活一辈子,那还办什么大学?
只有童心不够,不要把童心看得那么高。
我有次在烟台讲儿童文学,有一个角落里站着一个小孩,旁边还站着一个大人,等后来结束了大人说小孩有一个问题,要上来问你。
他就带着小孩上来了,小姑娘看着我不说话。她喜欢《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但很奇怪为什么写戴小桥的人这样呢?我很尴尬地告诉了小孩一个道理,如果我跟你一样大,我绝对写不出戴小桥。
很多写出非常璀璨的、欢悦的、有童心作品的人恰巧是长大的人。
所谓的童心很可疑,就相当于灵魂一样非常可疑。
我们还不如换一个称呼:非常热情的人,性格非常明朗的人、比较坦白的人。或者虽然外表上老态龙钟,但是心里面行走很快的人、蹦蹦跳跳的人,这样的人很容易当儿童作家。
梅子涵:我觉得真正的文学写作没有什么目的,因为真正的作家写的时候就是想写这个,他想塑造这样的,而不是一定要为了什么目的写。
像我写儿童文学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写儿童文学,我只是写小孩的故事。我投稿也不是投到儿童文学,我首先投给成人文学。
我的这个作品获奖以后,我的名字开始被儿童文学界关注。很多儿童文学界的媒体跟我说你写儿童文学很好,你多写一点儿童文学吧。
我就被他们这样召唤着、引诱着、拽着写儿童文学。
人就是这样的,写着写着发表了,别人又邀请你写,到后来就不可收拾了。
梅子涵:6岁就看出感人,我们有很多成年人56岁都看不懂。
《蓝裙子》讲的是一岁时去世的妹妹,哥哥一直在想念她。她去世后一直都跟在哥哥的后面,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她的妹妹就出现。
哥哥戴红领巾的时候,妹妹站在高高的墙上朝着哥哥欢呼,这不是一个活着的小孩可以站着的地方;哥哥生病了,晚上一个人在病房里,妹妹出现了,来陪着哥哥度过那个夜晚。
直到哥哥有了新的妹妹以后这个女孩不出现了,也许哥哥又有了妹妹以后,妹妹觉得哥哥有人陪了,所以她就不再出现。
后来他到一个岛上去讲学,有一天晚上遇到一条小狗,这个小狗就一直陪着他,到第二天早上起来以后还在那边,哥哥走过去,抱起小狗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小狗不停地哭,他发现这个小狗的眼睛很像家里唯一留着的妹妹照片里妹妹的眸子,然后他就抱着小狗在酒店里待了一天,改签了机票陪着它。
等到第二天早晨醒来以后,小狗不见了,妹妹跑了,大概是这样的故事。
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以后,怎么还会活过来?
但这个小读者说她好感动,我们能够低估童年的阅读能力吗?不能低估的。
点击链接,听听叶广芩怎么说:如果童年被各种班填满,将来要成为作家也是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