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在沪很火的共享雨伞,目前运营平台只有两家,鲜有盈利


作者:李晓丹
编辑:李晓丹
时间:2019-11-24 15:15

“出门后才发现有下雨迹象,走到地铁站,赶紧从共享雨伞点借出一把伞备用,现在好像只有地铁站能借到这些雨伞了。”2017年,共享雨伞“登录”上海,地铁站、部分公交站和商户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在上海布点的共享雨伞平台也有20余家。

2年过去了,共享市场,一路有人唱衰,一路有人登场。记者了解到,目前共享雨伞在上海运营的主要平台只有2家,鲜有盈利。

共享雨伞多现于地铁站

记者探访上海部分地铁发现,突然下雨了想要借到一把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23日,在上海轨交12号线南京西路站站台大厅内,摆放着一组共享雨伞的租借设备。该设备共有48个雨伞槽,因为当天上海只有零星小雨,所以只有11把共享雨伞处于被借状态。

记者在体验过程中发现,该共享雨伞添加了免押功能,通过APP上缴纳押金时可以选择京小租免押,达到相关条件即可省去39元的押金。记者又随机探访了上海轨交6号线,在6号线港城路站台大厅内,也摆放有这种共享雨伞租赁设备。

当然,记者走访到一些楼宇、商场也能看到共享雨伞的设备,但多为“摩伞”“漂流伞”等共享雨伞平台,这样的设备数量并不多,也不常见其他品牌。

共享雨伞是否被大家所需?记者随机对20位市民做了小调查。

调查显示,高达90%的人会在下雨时选择租用“共享雨伞”,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每当下雨时日,网友也会在平台上感慨”还好有共享雨伞。”但大家也普遍表示,目前共享雨伞多见于一些地铁站,至于公交站和商场则较少见。

共享雨伞平台鲜有盈利

共享雨伞既然被大家所需,为何在上海设点的共享雨伞平台却反而少了?

“2017年算是共享雨伞‘风口’期,‘风口’一来,全国上下涌现50余家共享雨伞平台,进驻上海的有20余家。”摩伞创始人黄建良介绍,时至今日,很多平台已经关停,目前在上海运营的主要平台也只有2家。

“共享经济本质是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单纯靠共享雨伞租赁挣钱,项目必死。”黄建良告诉记者,共享雨伞属于低频但是强刚需,高度依赖地域与天气,要想生存下去,就要考虑商业模式和盈利,很多平台问题就出在商业模式上。

“我们选择的模式,通俗讲是‘摩拜’+‘分众’,我们能生存下去,就证明走这样的路是行的通的。”在黄建良看来,共享经济是经济发展必然产物,“与共享单车相比,利用高科技,共享雨伞是免运维的,上海700多个点只需要4个运维人员,伞的损坏率也很低,因此能生存下去。”

黄建良坦言,利用智能硬件、云计算、移动互联等高科技技术加持,虽有一定投入,但节省了后期大量运维费用,是值得的。

“目前我们实现了微盈利,在上海铺设的点位达700余个,覆盖近百万用户。摩伞品牌在地铁行业入驻也属首位,接下来会向西南等高雨量地区拓展。”在黄建良看来,当一个共享经济领域在没有资本炮弹狂轰滥炸的时候,行业就会趋向理性与冷醒,低调中反而能获得生存空间。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