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上海巡展日前在静安昆仑大酒店举行,云集了众多重量级书画精品,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刘海粟两件油画力作《苏州河》以及《斗鸡》。
■刘海粟《苏州河》布面油画 1957年作
刘海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与徐悲鸿、林风眠鼎足而立的启蒙先驱。在刘海粟漫长的一生中,油画国画创作紧密联系。大体分来,早期油画创作偏多,后期国画创作偏多。
刘海粟作于1957年之《苏州河》与作于1962年之《斗鸡》,创作时间点均处于艺术家“满弓奋战”期。
1957、1962两年正是艺术家精力充沛、卯足劲道充分施展的年份,也是其油画创作集大成的阶段。
此两件大幅作品《苏州河》尺寸达到72×104cm,《斗鸡》92×71cm,展览、出版、刊载信息众多,在其个人创作生涯中处于重要地位。
■青年刘海粟
上海的苏州河畔,是中国新兴艺术发源地,是以刘海粟为核心的现代艺术教育的起点,是刘海粟梦开始的地方;“斗鸡”则代表了刘海粟创新精神和毁誉不计之胆识,是画家反复创作的题材。
《苏州河》展览出版信息众多,此件作品也代表了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传播的进程。
依据刘海粟年谱载:1957年2月作油画《苏州河上》。3月,上海美术展览馆举行刘海粟大型个人画展,展出1919年至当年作中国画69幅,油画119幅以及在巴黎临摹的油画6幅。查阅当年的展览手册即有此件《苏州河上》。当年作画当年即参展,作品以其特有的表现力,入选此后各时期刘海粟先生重要画展,对刘海粟艺术的重要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画面中,苏州河上横亘着泥城桥、四川路桥,以及四行仓库、邮政大楼,这些饱经风霜的建筑代表历史各个切面,至今仍是上海的标志性景观。
有意味的是,从地理位置上向画面深处闯出去,也就是向东方、冲破这层层建筑,就是上海美专的诞生地!
《斗鸡》创作于1962年。1958年,刘海粟在南京突然中风。1962年,身体逐渐恢复,并以极大的创作激情再度投入创作,《斗鸡》就是那时的作品。
■ 刘海粟 《斗鸡》布面油画 1962年作
刘海粟之女刘蟾表示,“ 苏州河,对我父亲来说,它是百感交集的。”
1957年他画了这幅《苏州河》。“差不多近20年前,1938年抗战的时候,他就去画了对面那个四行仓库了。1957年,解放以后他要具体的表现苏州河的繁荣景象,他一边在画,一边就是感受到当时中国几十年发展过来的一个历程。这幅作品的内容,对他来说是意义非常深刻的。”
■《苏州河》局部
据刘蟾介绍,《斗鸡》画于1962年,“图中所绘的鸡应该说是在我们家自己的院子里养的鸡,你看这幅画右上角所画的后面的房子,它就是我们家的屋顶,当时的我们家是一栋法式的小洋房,小别墅。因为我父亲当时在一九五八年的时候他中风了,中风了以后呢,他身体需要营养,那我母亲就买了很多鸡养在家里。”
南京艺术学院前院长冯健亲认为,这件苏州河作品“是刘海粟别的作品无法替代的 ”。
他表示,苏州河这张画里边,后面有四行仓库。他有一张非常著名的代表作,是《四行仓库保卫战》。把这个也收在画面里边,我想,很可能对他来说这个(场景)是有所感触的。所以从内容上讲,这一点我觉得是值得一提的。
■晚年刘海粟
冯健亲指出,“一个是心态,他(画苏州河)当时创作所有的那种心态(别的作品无法拥有);另一个是绘画内容,我觉得在这个作品中间是有体现的。而且也是刘海粟别的作品无法替代的,那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苏州河》它有它的珍贵性。”
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刘海粟艺术研究专家靳文艺表示,“这幅苏州河作品,从海老绘画风格形成的研究角度,其实也是刘海粟非常有代表性,很重要的作品。
■《苏州河》局部
他认为,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这个阶段,海老在绘画风格上做了很多探索,这一探索是跟他的很多现场写生,回来以后默写再创作有直接的关系。对景写生是他后来的印象派风格跟国画表现风格结合非常紧密的一个探索过程,所以这个作品实际上作为这个阶段里面,探索这种自我风格形成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非常有研究价值。此外,通过 “笔触” 把他对江水理解、天空颜色排布的理解在画中表达出来,可以看得到作品的绘画性。
靳文艺谈到,从研究海老的艺术生涯来讲,从他的绘画风格形成的过程来讲,这幅作品都是比较有价值,比较有代表性的。
据悉,西泠印社2019秋季十五周年拍卖会将于12月13日至16日在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举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