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很多家居案例,尤其让心疼的就是爆改出租屋。很多年轻人出于“好看”着手打造一个家的颜值,但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顾及实用的东西,住一段时间,家的颜值就开始坍塌。
万科前地产建筑师、现在的家居漫画家,研究居住将近20年逯薇,这番话似乎跟网络上很多人“唱了反调”。
当下北欧极简风、新中式风格、日式风格等在网络“疯炒”,每天接受此类资讯,很多人被安利,于是类似“1000元爆改出租屋,收获北欧风高颜值的家”的“成功改造”也越来越多。
而仔细回想,风格的确是很多人都会陷入的怪圈——开始着手改善家的颜值,为家里添置一些家具,或者甚至只是买点装饰品,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选什么风格?
最近,逯薇的新书《小家,越住越大3》(以下简称“小家3”)出版发售,这本书的重点就是讨论:如何提高一个家的颜值,有生活气有温度,并且还能保持比较久。
而在《小家3》开篇,逯薇首先就对当下盲从风格的做法给出提醒——风格其实是个陷阱!
算得上是首创,她给出的搭配家的“神器”是一根吸管。
把家里的色彩、线条、质感、材料等等都化为一个个要素,重复3次以上的要素就能相搭协调,如逯薇所说“同一要素只要在场景中重复3次,就能浑然一体”。用一个吸管这样的工具,再利用逯薇给出的几个步骤,就能把家里搭配出协调感和高级感。
用理工女的思维来拆解家里的要素,按步骤搭配,利用比例和数据来支撑,对于很多没有学过视觉美学的人来说,《小家3》里逯薇的方法是改善家中颜值的“使用说明书”。
而这也是逯薇“亲试有效”的办法——最早她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学会穿搭出自己的风格。这个被她称为“土法炼金”的“3×3搭配法”,是《小家3》的最大亮点,也让不少室内设计师称奇。
《小家》系列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忠实读者,是因为他们会从书里学到不少“摆布”家中空间的小技巧,而从《小家1》读到《小家3》会发现,薇姐(读者对于逯薇的昵称)对家的研究和建议越来越全局。
相比“布道者”,逯薇对于读者来说,更像是一位资深住友的关系。最近,久居深圳的逯薇结束了全国6座城市的读者见面会。
来到现场的这些读者中不乏家居行业内从业的设计师;正准备装修新婚房屋的年轻人;二宝出生,需要重新改造家中布局的中年人……他们坐成环形,把逯薇的演讲台360°围着,一同聊着住商、收纳、家的功能、家的颜值等等跟家跟居住科学相关的话题。
为什么说现在流行的三分离其实不稀奇?如何才能提高自己家里的颜值?当下有什么流行趋势? ……
周到君独家专访了《小家3》的作者逯薇,从书内到书外,她与我们分享了研究家居美学20年,她的“住商”变化,以及10年来中国家庭的“住商”变迁。
新闻晨报:你在书中称,当下可以称得上是网红的“三分离卫生间”,适合日本的家居而不一定适合中国绝大多数家庭,并且劝住友们“切莫跟风追热点”。为什么?
逯薇:我最担心的就是,在没有搞清楚概念的情况下,去尬吹某些概念,三分离、四分离就是这样的典型。
网络上很多文章来分享经验,好像数字越大功能就越强,但其实根本就没有搞清楚三分离其中的历史原因和文化原因,日本的家庭中,之所以流行三分离,有他们不得不这样做的原因。
“三分离”的概念对于建筑师而言,其实完全不陌生,作为前建筑师,我在十五六年前就很了解这个概念,并且在住宅设计里进行了多次、多轮的尝试,那时候市场根本不接受,中国人注重主人的尊贵感和私密性,更倾向于设置主卫生间。
10年过去了,买房的群体发生了变化,年轻人对于主人的尊贵感和私密性并不是特别在意,再加上网络上一些所谓的意见领袖的倡导,三分离、四分离在当下被重新提出。
对建筑师来说,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突然之间又变得很时髦,就像今年流行的衣服很接近90年代一样,“三分离”的再次流行,在我看来只是一种“刚刚好”的巧合。
新闻晨报:15年前的概念再次被提出,与中国居住文化的变化有没有关系?其中有没有什么必然性?
逯薇:我这样举例吧,在《小家越住越大1》里,我提出过一个建议:可以把我们厨房的灶台高度降下去。因为中国的炒锅相比西式的煎锅,把手平均高到6-8cm,没想到很多读者同意那一页的内容,并且非常勇敢地尝试了。
实际上,有关灶台高度这个知识并不是我原创,最先提出高低台面的是一位德国人,他认为厨房应该分为3个不同的高度。这是一个业内少数研究者才知道的冷门知识。
当时实际中,很多人不愿意去真正实践,毕竟比较麻烦。众多读者在《小家1》里看到“高低台面”的建议后,其中有人把它运用于实践,后来我发现,高低台面真的做出来了。
再往后,橱柜企业也开始了免费的定制服务,行业也跟上了。
这事儿还没到头,就连宜家这样的,从瑞典过来的一整套非常标准化的工业体系,都在展示样板间里面出现了高低台面。
高低台面和卫浴三分离,都是这样的道理,在一个偶然的契机,把早已存在的概念挖出来,倡导和流行,有行业内个性化、定制化越来越普遍的因素存在,当然,更多的我认为是偶然。
新闻晨报:在《小家3》中,你花了较大篇幅介绍“可分可合厨房”,为提高厨房的交流功能提出了很多细节化的建议,为什么极力推荐可分可合厨房?
逯薇:当下,可能当人们在浏览网络上的家居装饰案例的时候,认为“开放式厨房”颜值高、拓展空间,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但实际上,在跟做全屋定制的前10大企业做面对面沟通的时候,我拿到的真实成交数据,开放式厨房的比例在5%以下,开放式厨房真的不适合主流的中国家庭。
但开放式和封闭式厨房有一个“中间地带”,就是可分可合式厨房。从5-6年前开始,大地产行业在户型研发和空间设计上,厨房可分可合是一个显著趋势。
相对传统的封闭式厨房,“可分可合”强调的是交流功能。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城市,尤其是中小户型,厨房的位置是很差的。
按照刚性的住宅设计规范,就必须是封闭式厨房,否则相关部门根本不给通天然气。这个现状决定了厨房先天就很难跟其他空间产生很好的对话界面关系。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厨房不再是一个“劳作空间”,它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是人们的生活观变化、生活进步的一个标志。
现在也有观点说“00后根本不做饭”,因为外卖等的出现,厨房可能在中国人的户型中消失。
但事实上,在十多年前,80后这一代代表时代趋势的时候,也出现过这样的声音,但当80后变成中年人,必须进入上有老下有小、每天一起吃三餐的状态,厨房对他们来说显得特别重要。
相信当00后变成中年人,也会有同样的转变。
新闻晨报:你在书中还向老读者致歉,称自己2年前在厨房水槽的“交流界面”上思考不够深入。这两年间是什么让你产生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逯薇:“住商”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需要大量的案例积累的。
在写《小家2》的时候,我的住商就在那个位置,后来的一两年内,我看到了很多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有些室内布局就会让人不自觉地围上去,但有些布置第一时间就感到莫名其妙和鸡肋。
正是看到了这些正面和反面,才会有进步性的思考,所以说,居住这件事一定是需要被人验证的,而住商也在“验证”的过程中提高。
新闻晨报:你见过最为印象深刻的优秀家居案例是怎样的?
逯薇:一般情况下我去住友家探访,都是在出差之余,但有一次我是专程去长沙的一户人家探访。
首先,在户型上,那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商品房户型,本以为发挥的空间有限,但实际看过之后可以说,几乎集结了中国人在10年间所有居住环境的变化。
厨房是可开可合的设计,而不是传统封闭式;
卧室门的位置在中间,而不是传统的靠墙角落;
阳台是一个儿童乐园,而非晾衣收纳的地方;
站在厨房的岛台,能够看到全屋的情况。
令我非常惊喜。
新闻晨报:你用住商来描述人把房子住成家的能力和智慧,怎样评价国内外“住商”的差距?
逯薇:国内70后、80后这一代人,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遍拥有了比较高品质的居住,但我们大家都是从0开始学习居住的。
其实外国人也一样,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为什么生活美学类的书在外国也卖得那么好,为什么美国人也在学收纳?
所以,不能流行ins风,我们就做ins风,流行日本收纳,我们就整日本收纳。事实上中国的居住,直到100年前还对整个亚洲的居住文化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而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居住文化也会找到自己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