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起眼的酒店角落到人头攒动的红场纪念品商店,从物美价廉的“一只蚂蚁”跳蚤市场到别具风情的阿尔巴特大街,人们都会看到一些戴着五彩头巾、圆脸红腮的空心木质娃娃,在俄罗斯,它们被统称为”матрёшка”(音译为马特廖什卡),而在国人心中,它们有另一个更为家喻户晓的名字——俄罗斯套娃。
正如字面意思,套娃通常是由多个图案相似、大小不一的空心木娃娃接连嵌套而成,表面小巧精致,内里却别有洞天,可用于室内装饰,也可装糖果、杂物。
作为俄罗斯特有的工艺品,这些色调丰富、便于携带、具有异域风情的娃娃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购买一套套娃作为手信也成为打卡俄罗斯的一项重要环节。因此,几乎在所有的俄罗斯纪念品商店,都能看到套娃的身影。
俄罗斯关于套娃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可信度较高的有三种:一说是俄罗斯一个背井离乡的哥哥因思念家乡的妹妹,每年根据妹妹的模样制作一个木头娃娃,随着妹妹年岁的增长,制作的娃娃体型也越来越大,后人称之为吉祥娃娃。另一说中,套娃指的是旧时农村里健壮能干、育有多个孩子的俄罗斯妇女,因此套娃也具有生育、劳动的寓意。
第三种也是采信度最高的说法,套娃是一个舶来品,最初的雏形来源于日本的七福神,经过工艺民俗画家马留丁的改良,在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上一举摘得铜牌,后来逐渐成为俄罗斯的象征之一。
自1900年面世起,套娃在俄罗斯已经走过119年的历史,见证了这个国家百年的兴衰变迁,而历史的痕迹也被清晰地记录在套娃脸上。
最初的套娃是衣着鲜艳、红腮金发的传统女性,是沙皇时期农奴制下的农村妇女形象的重要投射,内层连续嵌套多个娃娃则隐喻“生育”的内涵,直观反映出俄国对人口数量增长的重视。
1920年前后,套娃首次实现“政治化转型”,出现列宁、斯大林等著名革命人物和敌人形象并延续至今。20世纪60年代,苏联探索宇宙的成果将太空第一人尤里.加加林的形象定格在新一代的套娃身上。
在21世纪,以先锋女子朋克乐队Pussy Riot为代表的的俄罗斯青年群体给了套娃一副全新的面孔,也重新定义了套娃精神。如今,随着商业化浪潮的扩展,套娃也融入多国的文化元素,图案一般以经典形象、政治人物、明星肖像、童话角色为主。
作为世界级玩偶,又有国家背书的俄罗斯套娃自带流量和品牌效应,不但作为代表“出席”各大世界级会展,还诞生了一系列“周边产品”。比如与香奈儿“联姻”出现在秀场上,被抖音引用玩起了“不准套娃”的流行梗以及职场里常见的“套娃现象”。
尽管在流水线作业和商业化的压力下,一些传统的套娃手工艺人越来越少,但俄罗斯人民对套娃的品牌宣传和保护对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仍有借鉴意义。
在莫斯科的“一只蚂蚁”跳蚤市场,导游和我们反复强调套娃并非只是玩具,而是经过选材、煊空、雕刻、成型、描绘、烫金等十几道工序的艺术品。木材、绘画、雕工等差异使套娃间的价格差距悬殊,通常为几十到上千人民币不等。
套娃又被称为“行走的油画”,手工描绘的套娃内层的每一个娃娃都不尽相同,一些精致的木娃娃不仅图案细腻丰富,还带有细致的雕刻痕迹,有些甚至会被镶嵌上珍珠、水钻,而名家描绘的套娃底部通常会带有作者的名字,这也是鉴定套娃是手工制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俄罗斯清冷暗淡的天气衬托下,形形色色的套娃无疑给旅途增添了一抹亮色。美中不足的是,在不计其数的套娃纪念品商店间来回奔走,在形形色色的套娃中反复纠结,最后竟没来得及买到一套套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