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睡前读物”变身数字化展览,故宫《海错图》来豫园讲故事


作者:詹皓
编辑:詹皓
时间:2019-12-07 00:13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海错图》去年在网络上爆红,被戏称为“乾隆年间的《海底总动员》”、“乾隆皇帝的睡前故事”,相关的书籍和文创产品卖到“飞起来”。如今,一个以《海错图》为蓝本,采用多媒体数字化系统打造的展览来到申城。

2019年12月6日,由故宫博物院、深圳招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主办,豫园文化商业集团、上海零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故宫里的海洋世界——海错图多媒体综合展”上海站在上海豫园开幕。

“故宫里的海洋世界——海错图多媒体综合展”于今年7月11日在深圳首展后,受到观众一致好评,此次巡展来沪,为上海人民带来这件传承300年的中国传统科普类文化知识瑰宝最直观的感受。

展览在1000平方米的展厅展出36件海错图系列作品,展期3个月。展览围绕海错图、故宫等元素打造公共教育科普展览新理念,让科技赋予古代科普读物灵魂,古今相望,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  

豫园股份执行总裁石琨表示,我们希望形成和故宫合作的一个机制,希望豫园的历史、文化和产业能够与故宫形成更好的对接,来传播中国人对于自己文化的喜爱和自信。    

上海零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于晓芹表示,零卡是展览前期策划与研究的重要参与方,并负责上海站的具体落地工作。零卡将继续专注在传统文化的开发与转译,用年轻人更喜欢的方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更希望孩子们能在愉悦的观展过程中学习成长。  

深圳招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赖巧贞称,明年就要600周岁的故宫携手我们147岁的招商来到超过400年历史的豫园。这是我们和故宫博物合作的第一个项目,接下来还会有《鸟谱》、《兽谱》等更多作品推出。不同于一般的网红展览,我们和故宫博物院选择了比较聚焦的文物,深度挖掘其背后的内容,结合科技手段将中国故事讲好。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闫宏斌指出,我们运用多媒体和数字科技,将《海错图》这部故宫藏品,以青少年和年轻人喜爱的形式翻译和呈现出来,成为故宫博物院在传统文化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上的一个突出案例。  

整个展览耗时将近一年才得以呈现,展厅内的动画制作就花了3个月时间,主办方对于《海错图》等历史相关文献的研究则花了7个月。故宫博物院对于IP授权的开发合作非常严谨,每一个作品及背后的文字,甚至每一个动画分镜头都请到相关专家审核,以确保展览的严谨和趣味性。  

《海错图》里的“错”,是种类繁多的意思,早在汉代,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海错图》是清康熙年间所著,其作者聂璜走访民间,考察沿海的生物,探访海客,将生平所见所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来,于1698年完成这部宫廷奇书,并于1726年编入皇家书库,深受乾隆、嘉庆皇帝青睐。2014年,故宫出版社出版了《清宫海错图》,这部沉寂数百年的旷世奇书得以“走出宫墙”,其妙趣横生、纷繁复杂的海底世界,迅速征服了读者,成为网红读物。  

展厅中8米长巨幅海洋全览投影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古代海洋景观。“苍龙七宿”、“黄鱼化鸭”等海怪传说就巧妙地讲述古人“化生说”的奇思妙想,奇幻的生物由来和转变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展览综合了各类文化科普活动,打造了形式多样、题材丰富的游戏关卡。“海鲜小当家”、“海怪生成器”跳出单一接受知识模式,满足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科普数字游戏联系到了中国清代渔业与海洋生物可爱的习性之类百科知识,丰富了观众的精神世界和知识储备;展览中的“幻影潮汐”部分,通过数字沙盘+3D Mapping 投影技术让观众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海错图》中鲜为人知的海洋秘密。  

展览期间,主办方和豫园商户联动,推出故宫海错套餐、故宫海错文创产品等,在豫园灯会期间,也将制作出自《海错图》中“海怪”形象的花灯。

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这次合作,让故宫、豫园、海错图紧密联系成为一个文化上的纽带,打造公共教育科普类展览的重要品牌。


   

【展览名称】故宫里的海洋世界——海错图多媒体综合展    

【展览日期】2019年12月7日-2020年3月8日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10:30-20:30;每周一 14:30-20:30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