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如发丝、薄如蝉翼,经她之手,普普通通的竹子编成了具有收藏价值的竹丝画,同时成为了残疾人居家就业技能。程丽,一位专门从事竹丝工艺的工艺美术师,这两年除了创作竹丝画之外,还不遗余力地用非遗助残,让残疾人自食其力,其中2位还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大奖!
佛肚轩全名上海市佛肚轩竹文化创作中心, 由非遗竹丝编织传承人程丽创办,佛肚轩以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为基础,专注于传统竹文化传播和竹丝编技艺传承。竹编一般分立体竹编和平面竹编,竹丝画属平面竹编,竹丝扣瓷属立体竹编。 佛肚轩的选料非常讲究,比如竹丝画,选竹节80厘米以上表面无刮痕的一年青状慈竹,一般100斤竹子经数十道工艺,制作成细如发丝、薄如蝉翼仅重1两左右的竹丝,再采用挑、破、压、拼等编织技艺,直接将竹丝编织在平面上,竹丝线条就是通常人们笔墨画下的线条,因此编织成的竹丝书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竹丝扣瓷,顾名思义,以瓷为胎,用细如发的竹丝依胎成型,通俗说就是给瓷器杯子、水壶等做“外套”。竹丝扣瓷工艺起源于清代。选60厘米以上2-3年的慈竹,经过刮青,破竹,烤色,去节,劈篾,定色,刮平,划丝,匀刀等多道工序,100斤竹子制作成8两左右的竹丝。竹丝扣瓷编成的竹编“外套”,随瓷器表面凹凸,与瓷器浑然天成。
程丽出生于竹编之乡四川,自幼跟随父辈学习竹编,耳濡目染父辈们的精湛技艺,为竹编神奇魅力吸引,之后,她专注于竹丝书画创作和竹丝扣瓷技艺传承,她的作品因此多次在国内外获奖。
前几年程丽创办了上海艺助行公益促进中心,为残疾人培训竹丝扣瓷手艺,中心开办以来已经有200多名肢体和聋哑残疾人参加培训,其中有20多位残疾人已经学会编织竹丝扣瓷,学会编织竹丝扣瓷的残疾人,将他们编织的作品放在佛肚轩平台上出售,获得不菲的收入。
据悉,残疾人编织一个竹丝扣瓷杯子、水壶,少则1天,多则二三天,1个竹丝扣瓷杯子零售价300元左右,现在,20多位残疾人最多的1个月可以赚近5000元,赚的少的也有3000多元收入,学会编织竹丝扣瓷手艺的残疾人,基本上能通过所学手艺谋生。
编织竹丝不但让残疾人捧上“饭碗”,还让其中的2位获得大奖。徐翠艳是一位肢残人,一直在家没有工作,于2011年参加区残联开设的培训班学习竹编,至今已有8年时间,与竹编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如今小徐已成为众多学员中的佼佼者,先后数次获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奖,她参加今年举行的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获得第一名。
残疾人严素梅于2016年学习竹编至今3年,她的竹编技艺长进很快,在20余名学员中脱颖而出,她获得了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第三名的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