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都看过童年神剧《大宋提刑官》吧?
14年过去了,重温依然经典。挑剔如豆瓣,至今都保持9.2的超高分。
提及《大宋提刑官》里主角宋慈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历史上,宋慈是南宋著名的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公认的法医学鼻祖。他所著的《洗冤集录》共五卷,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也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自南宋到清末,历代官府都将《洗冤集录》奉为尸伤检验的指南。即使在今天,其中的检验理念仍然备受推崇。
回到电视剧,除了《大宋提刑官》,比如《阴阳鉴》,TVB的《洗冤录》都曾将宋慈的生平搬上过荧幕。
这次,周到君为你们推荐一部今年央视在11月推出的纪录片——《法医宋慈》。
这部纪录片和前面讲到的影视剧不一样,横向上,它并没有将重心着力于呈现宋慈断案,而是对比了八百年前的过去vs现在,展现法医学的发展。纵向上,宋慈与当代法医周亦武对同类案件的分析,一古一今,折射刑侦法医学的进步。
此外,不同于某些医学纪录片,这部片的尺度真的不一般!伤口特写,分尸现场,人体器官......竟然都没有打码!
图这里就不放了,小伙伴们不要出于好奇心,把它当下饭片来看就是了。
在周到君看来,这部纪录片最大的缺陷就是.......只有短短6集。
完全不够看啊!
六集里的第三个案件——染皮案给周到君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公元1240年,宋慈升任江南路提点刑狱公事(提刑官是宋代特有的一种官职),刚上任就接到了一起杀人案件。
一个老人家在公堂上哭诉女儿因为和人吵架,被活活打死,请求宋慈主持公道。
宋慈看着那些淤青的伤痕,眉头一皱,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决定当场验尸。
由于南宋检验女尸有规定,隐私部位只能让接生婆来检验。接生婆检验完后告诉宋慈,死者没有怀孕或受到性侵的迹象。
于是疑点就只剩下死者身上的这些淤痕。
为了确定死因,在不做解剖的南宋,宋慈只能采用一种特殊的验尸方式:↓
将尸体洒湿,在上面铺上一层捣碎了的葱白,盖上一张用醋泡湿的纸。
原理是因为葱白和醋都有很强的挥发性,能促进人体皮肤迅速皮革样化(就跟我们现在用酒精擦拭皮肤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是生前受伤,伤口部位脱水速度会比正常皮肤快一点。
紧接着,宋慈还发现这些伤口都不在一个致命部位以及受伤的地方都很轻,致死可能性并不大。
此外,死者皮肤表面非常光滑——凡是被暴力击打的皮肤,由于淤血的原因,受伤部分摸起来会肿硬。
然而在这具尸体上,似乎并没有呈现这些信息。
于是,宋慈相继用了观察、抚摸、滴水验伤(生前受伤皮肤会变得粗糙,因此水滴上去不会在表面流开)的方法鉴定,结果证明,这就是伪造出来的伤痕。
在种种猜测和质疑下,女儿的老父亲终于道出了事实真相。
原来少女早前和邻居吵架,不堪其辱,选择服毒自杀,老父亲为了让邻居付出代价便伪造了殴打伤痕。
同样是伪造伤案,八百年后的一起案件就没这么简单了。
2016年,警方接到一起报案,一名男子称其妻子从阳台坠楼身亡,但是死者亲属持怀疑态度并要求进行尸检。
首先,法医周亦武教授总结了髙坠损伤的特点:损伤偏于一侧,外轻内重。
这点,由于死者是面部着地,面部、胸腹部损伤重,完全吻合。
然而这并不能排除他杀可能。
在进一步尸检过程中,法医看见尸体的腰部、背部、下肢的背侧皆有生前损伤的痕迹。
切开皮肤组织后,发现皮下有出血,凝血块特征。
在仔细研究了这块皮肤组织的病理切片后,周亦武看到上面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是人体白细胞的一种。人受伤后,免疫系统便会激发中性粒细胞,以起到消除炎症的作用)
这个炎症反应,是建立在人体是一个正常活动的基础上的,并需要一段反应时间。
根据病理切片上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周亦武判断这个炎症至少持续了六个小时。
也就是说,这些无法解释的死者身体后侧损伤都是产生于她死前六个小时。
随着证据链的不断完善,案件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原来死者生前一直生活在丈夫家暴的阴霾之下。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死者丈夫只能说出真相——那天晚上,他把妻子殴打至濒死状态后,将其推向了窗外......
除了染皮案,《法医宋慈》中还讲述了蛇毒案、烧猪案、晒镰案、焦尸案、茅屋案等五个案件。
在每一起匪夷所思的案件背后,都能看到宋慈作为法医鼻祖的每个“高光时刻”,同时也让人感叹八百年来法医鉴定学的飞跃。
“为生者权,为死者言”。
这一句话的分量,重若千钧。
对于这部神纪录片,网友们在微博上都争论开了——
有人感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那个时代就能想到各种断案手法,实在太厉害!↓
也有人觉得看纪录片还不如看同种类型的电视剧,更有意思......↓
还有爱搞怪的网友特地晒出自己边看《法医宋慈》边吃饭的样子,舒适得很。↓
“网红”法医秦明都为“祖师爷”站台啦!↓
你会去看吗?
首播: 2019-11-19
集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