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有诗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提及杭州,人们总能想到“人间天堂”的美誉——不仅在江南,甚至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杭州都是典范之一。
杭州为何能成为“人间天堂”?“人间天堂”的标准是什么?日前,长三角读书会邀请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介生现场为读者解读杭州这一“人间天堂”的由来。
安介生指出,杭州的宜居与富庶,政治演变与经济发展,都与城市文化及景观变迁密切相关。要想全面地认识杭州,认识江南甚至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变迁史,有必要对今日之杭州城市景观体系的变迁过程做出梳理与总结。
今日杭州最早见于记载的县级行政区为钱唐县,其为居于钱塘江北岸的江边小县,毗邻杭州湾海域,目的无疑在于抵御海潮的侵袭。直至南朝后期,乃至隋唐,钱唐郡与杭州出现,才完成了杭州行政区建置的初步整合,区位价值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而从唐末至两宋,杭州的区位价值逐步达到顶峰。杭州城市行政层级的变迁,决定了杭州的城市影响力、人口规模以及对周边的辐射,是城市景观建设历程的一个可以观察的侧面。
安介生指出,杭州的都市景观体系可以十分明显地分为自然山川景观与人文景观两大类。在杭州的人文景观背后,自然山川形态为杭州地区景观体系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杭州地区自然山川景观可分为以下类别:自然山丘景观、浙江、西湖及水井景观等。杭州依山傍水,山水为其城市景观与气质之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水利建设更是关乎杭州的生死存亡。
身处江海之滨,却无清水可用;钱塘潮虽然壮阔,却有海浸隐患。于是便有了西湖的营建与水井的修复。西湖本在杭州城外,是杭州湾的“泻湖”,后由人工围建而成,经苏轼等地方官的大力整治,终于筑堤捍湖、引水入城,解决了杭州市民的灌溉之忧;为了改善水质,还需截断江水、留取泉水,市民饮水终有保障。此外,南宋海运发达,杭州尤甚;河运同样对杭州影响深远,江南大运河便是关系杭州生存环境、水陆交通的重大水利工程。
更为关键的是,运河由杭州乃至浙江多种河流及人工开凿的沟渠组成,构成庞大复杂的网络状水系,社会功用影响至今。由此,南宋以后,杭州的区位价值与城市发展都达到了顶峰。
成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的一员,标志着杭州达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城市发展水平的至高状态。
什么样的城市才是“人间天堂”?安介生指出,其指标是多方面的,就杭州而言,其景致之精美、人口之繁盛、市场之广大、人们幸福感之强烈,以及“人间天堂”称号之出现,在中国以往的城市建设中都十分罕见。
在自然景观之外,“靖康南渡”也成为杭州发展的助力。其后,杭州城内,从皇家官府居止的内府宫庭,到士大夫阶层热衷的亭榭园林,再到平层阶级所聚集的市井坊巷,杭城的营建工作都达到了尽其所能,功能性与美观度力求尽善,最终与山、水、自然景致融为一体,共同构建了十分完善的杭城都市景观体系。与此同时,都市文化后来居上、市井文化登峰造极,亦都成为“人间天堂”的标准之一,历来受到广泛赞誉。
南宋之后的杭州,达到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之巅峰。安介生认为,杭州的建设经验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宝贵财富。
活动现场,安介生教授引经据典、妙语连连,逻辑严谨、史料翔实。为读者理解杭州、理解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