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在你的生活中是怎样一种存在?是遥不可及还是随时都可以读上几句呢?如果你关注过“侧耳”,或许对于诗歌会有不同的感悟。
近日,“侧耳”团队的印海蓉、王幸、叶子龙和青年评论家、《上海文化》杂志副主编张定浩一起做客学习读书会,围绕诗集《冬天的树和春天的树》,分享诗歌表达中的不同感受与体验,探讨诗歌与声音之间的关联。
“侧耳”——一个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优秀新闻主播团队创立的公共文化品牌,三年来,他们通过微信公众号“侧耳SH”,推出500多期以诵读文学作品为内容的音视频,收获大量粉丝。
印海蓉是“侧耳”的发起者和出品人。谈到“侧耳”最初的缘起,她觉得源自其从小到大在内心深处积累的诗歌情结。
近年来新媒体发展迅速,原本通过书本、杂志才能读到的小说、诗歌,现在一个手机就可以搞定。在这样的背景下,微信公众号“侧耳SH”应运而生。
印海蓉认为,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样式,应该被我们的多重感官感知到的,因此“侧耳”做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影像来呈现一首诗。
在印海蓉的眼中,诗歌是实实在在处在我们身边,随手可以触摸到的。诗歌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个物件、一个声音、一种气味,甚至坐个地铁、散个步,都可以跟诗歌发生关联。
那么在作家的眼中,诗歌又是什么样的呢?文学评论家张定浩说,诗歌是用来交流的,诗歌并不是诗人的孤芳自赏。写诗忌讳自恋的感觉,诗人并不是在编织自己的“小东西”,而是在写一个和别人交流的作品。
张定浩觉得声音和语感是很奇妙的,每个写作者最后都要找到自己的语感。“把文字抹掉之后,通过上下文的节奏、气息就知道作者是谁,这是作者要为之努力的。”
对于诗歌的传播,张定浩以冰箱为喻,他说,在诗歌中,形式、声音和节奏都可以称为类似冰箱的“装置”,装置里面是内容。这个特殊的“冰箱”传递到每个人身上,他们的感受又触发这个“冰箱”重新启动,从而感受到一个遥远的写作者的某一份情感。至于诗歌的传播,就交给时间吧。
“侧耳”的主要制作人王幸表示,有声诗集《冬天的树和春天的树》不仅集中了三十多位新闻主播的优美朗读,在音乐上的呈现也是极其丰富的。
500多期的音频产品中,没有一首诗歌的音乐是雷同的,这得益于庞大的音乐曲库和专业的音乐编辑。“侧耳”的音乐编辑都毕业于高等音乐学府,他们唱过摇滚,组过乐队,还演过音乐剧。
王幸说,当主播应对一首诗的时候,他们一次次被唤醒。活动现场播放了王幸、印海蓉、徐惟杰一同演绎的费尔南多·佩索阿的《现实》,诗的声音和音乐、画面相辅相成,引发了观众深深的共鸣。
学习读书会上,印海蓉朗读了张新颖教授写的《中年》。张定浩朗读了自己的一首诗《巨大的月亮》,描绘的是飞机上遇到的一轮圆月。王幸朗读了张新颖教授的《新年祝福》,其中的一个诗句便是“侧耳”诗集名字的出处——“冬天的树和春天的树是同一棵树”。
有声诗集《冬天的树和春天的树》是“侧耳”交出的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是一本拿起来之后会萌发出读诗的冲动和欲望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