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头镇丨古镇航头文脉传承 力拓发展人文重镇


作者:航头新视眼
编辑:丁夏
时间:2020-01-14 10:13
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

与传统深厚的乡土历史并存

如何将特色文化融入到城镇发展中

不断提升城镇发展内涵和品味

一起来看本期文化建设系列报道

小吃点转身为“非遗”美食

“下沙烧卖”除了是一种美食,更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沙烧卖”是浦东南汇地区一款历史悠久的民间点心,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据《南汇县志》、《民俗上海》、《鹤沙文化》等书记载,当时朝廷派兵驻扎下沙打击倭寇,老百姓为了犒劳将士而特地制作了美味的点心。由于点心是边烧边卖的,因此得到“下沙烧卖”的名号。此后每逢庙会,都有“下沙烧卖”应市。

岁月流逝,几经兴衰,“下沙烧卖”从明代时的农家点心开始,清代后成为民俗庙会应时点心,建国后又成为饭店的小吃点心,由于受制作中主要原料“春笋”的季节性限制、制作成本高和保鲜度难等原因,当时少人问津的“下沙烧卖”曾多次面临断层关闭的困境。

但航头镇看到了“下沙烧卖”在传承民族精神方面的历史价值、民俗文化内涵和潜在市场经济价值,不遗余力地加大了对“下沙烧卖”的扶持力度,通过媒体、网络等重点宣传推广。《下沙烧卖制作技艺》于2011年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下沙烧卖”从小吃点变身为“非遗”美食,身价倍增。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航头镇积极举办《下沙烧卖制作技艺》讲座、传授班等,并以“文化遗产日”、“文化服务日”等为契机,通过举办“非遗在你身边”为主题的文化遗产传承系列活动,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商圈,让更多的人了解《下沙烧卖制作技艺》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夯实群众基础,加大非遗传承和保护力度,做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

挖掘家风家训时代内涵

傅雷先生与航头有着深厚的渊源,他出生航头镇王楼村五组的傅家宅。他笔耕一生,《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以及儿媳的家信,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祖国的高尚情感。

家风正,则民风淳。航头镇将家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抓手,深入挖掘、弘扬、传承本土优秀传统家风家训资源,积极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引导广大家庭树立文明新风,以好家风促进好政风,带动好民风,在全镇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风尚。

近年来,航头镇重视傅雷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价值,积极参与编写《浦东傅雷研究》,以傅雷文化为精神地标,启动傅雷故居修缮保护工作,建立傅雷雕塑、傅雷社区治理学校,开设“傅雷书院”,创办“傅氏家文化”青少年儿童教育项目,举办“家书抵万金”书信征集活动。通过丰富的平台和载体,使广大居民近距离了解傅雷等乡贤的优良家风,感受“家道传承”,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去年7月6日,傅雷故居修缮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市民又多了一个领略家风家训的好去处,成为航头人文特色的新地标,成为宣传推介航头文化的新名片。



航头镇首个民间文化传承基地——“传方园”基地·方孝孺纪念馆是在航头镇的关心指导帮助下,民间自发挖掘、传承和保护家风家训,以方孝孺“贤良方正”精神为主题的融合科技创新、文化传播、有机耕种、旅游休闲、田园生活为一体的基地,打造成弘扬家风家训精神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另外,朱家潭子以其家族历史、民居艺术和一定的区域人文价值,被列入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前几年,航头镇督促产权单位对其建筑群完成修缮。目前,相关部门抓紧推动对外开放事宜。

挖掘文化“根脉”

构筑文化“地标”

提高文化“自信”

来源:航头新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