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米的安义路化身“安义夜巷”,让“在市中心小马路上吃羊肉串”重新回到人们身边,配合演出、游艺项目以及特色零售,一跃成为2019年年末最热闹的网红夜市之一,运行了9个周末共接待顾客逾30万人次,实现销售额约400万元。
新天地也试行了“周末步行街”,在夜间集市里汇集了活力游乐场、清凉夜集市、露天电影院、街头艺人区、互动竞技馆、纳凉休闲区六大主题,打造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活力街区。
去年的上海购物节上,市商务委公布了首批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包括黄浦滨江外滩地区、浦东滨江富都-船厂地区、新天地-FOUND158地区、豫园地区、徐家汇-衡山路地区、吴江路-张园-丰盛里地区、静安寺地区、五角场-大学路地区、吴中路商圈地区等9个区域,涉及黄浦、浦东、杨浦、徐汇、静安、闵行等6个区。其中涌现出的新业态、新模式,带给市民游客十足的惊喜,也给魔都夜间经济的打造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我们欣喜地看到,上海已初步形成了夜间经济示范区品牌,并积累了夜间经济运行的管理经验。
市政协委员,上海紫竹高新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骆山鹰,就在此次两会上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改善上海夜间经济运营的建议》的提案,提出在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的同时,作为相对新生的事物还是难免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及负面影响,有待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进一步细化管理,补齐短板。
据数据统计,60%的夜间经济消费集中在美食餐饮,其余则聚焦于电影、KTV、美容和运动等方面。骆山鹰表示:
我觉得目前还没有很好地形成各区域夜间经济的特色,也没有考虑到因季节时宜、区域地段、重大赛事、节日噱头、传统文化来打造不同地点、不同时节的具有丰富多彩特色的夜间经济内容。
市政协常委、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处处长朱国建在提交的《关于促进夜间消费的建议》提案中也指出,目前上海夜间经济业态以餐饮和购物为主,局限在传统石库门、特色酒吧、主题餐厅等内容上,参与度高、体验性强而能吸引大众消费的文化、旅游、体育、演艺、俱乐部等的夜间经济业态发育不足,缺乏类似太古汇星巴克烘焙工坊等吸引游客、特定消费群体的特色项目内容,
我们更需要的是以美食切入,结合夜展、夜秀、夜节,带动休闲旅游观光的机制,以及应对外卖、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和直播等对夜间经济冲击的手段。
“特色”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政协委员们也纷纷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很多因地制宜的具体建议,例如可以在每年进博会期间,形成全市范围的进口食品、商品的夜市主题,同时结合不同季节时令,推出如小龙虾节、草莓节等应景的活动,而在学生较为集聚的区域,考试阶段还可考虑推出适合大学生夜间温习、交流的场所或书籍展会等。此外,相关部门还可以考虑借鉴伦敦自然博物馆Life-in-the-Dark特展、西安“大唐不夜城”、重庆两江夜游、西双版纳“澜沧江湄公河之夜”等夜间旅游体验项目的经验,鼓励支持旅游景点开放夜间旅游线路或延长观光时间,鼓励和支持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体育馆延长营业时间。
在上海商务委等九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将夜间经济定义在“晚7点至次日6点”的范围内,因此在打造夜间经济时,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思路可以进一步拓展。
我们目前的夜经济基本止步于凌晨2点左右,但到早上6点前的时段仍然可以继续开发,比如年纪较大的人睡眠情况一般,凌晨三四点起床后也需要一个地方喝喝茶、聊聊天,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他们的“早”,其实也是我们的“晚”。
骆山鹰强调,夜间经济的打造不单单是商务部门的事,更需要的是将其合理地分为若干个板块,由多个相关部门分门别类、精准地提供相应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成为运营企业强而有力的“后盾”。
例如夜间经营必然会产生额外的人员、水电等开支,若无法实现足够的收益必然会影响商家参与的积极性,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分时段在税收政策上予以一定支持,同时调整道路及相关停车场的收费政策,进一步刺激夜间消费需求;同时各部门也要针对食品安全、治安、消防等配套管理措施上进一步设计更新,推进夜间消费商圈和公共空间的标识指引、通讯网路等建设。
亮丽璀璨的夜晚灯光给市民游客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惊喜和感动,而点亮“不夜之城”的商家们也需要更多的温暖和帮助。丰富夜间消费业态离不开“软环境”的进一步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城市的“大管家”们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商家更好地“掌灯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