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的魔幻风格,就是上海的魅力所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大可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他解释说:“上海建筑具有中国任何城市都缺乏的魔幻性。”
“只要你站在一个合适的地点加以观察,就不难发现,以黄浦江为中轴线,大多数建筑的外立面造型,都露出诡异神秘的哥特式面容。”
这是朱大可为一本书写的序言,书中汇集了数十个“上海制造”的魔性建筑案例。
让我们来看看,究竟是些什么样的建筑,让他发出了如此感叹。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设了一门名为“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的国际课程。
课程要求外国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走访上海,搜集都市空间中的“异类”。
几年下来,文化背景各异的学生带着不同的视角,搜罗了一批上海“非主流建筑美学”的奇观式建筑案例。
李翔宁教授和他的团队从中挑选出54个案例集结成册,将其命名为“上海制造”。
■《上海制造》一书去年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再版
这些案例中,既有城市地标建筑,又有违章搭建,既有公共空间,又有建筑废墟。
李翔宁说:“每个城市的建筑同时存在两种过程。一种是自上而下的,通过规划和清晰的设计而达到,就像是我们种的花;还有一些是自下而上的,就像路边不经意长出来的小草,其实特别有生命力。”
他说:“我们希望呈现的是一些从建筑的角度来看有些争议的案例。它们的基因是异质混杂的。”
“但这反而体现出了上海跟其他城市的不一样。好像把它们抹去了,上海就不是现在的上海了。”
其中,那些“自然生长”出来的、有些怪异又充满生命力的案例特别吸引人。也许就像朱大可所说的:“‘魔都’的魔幻风格,就是上海的魅力所在。”
(以下案例和点评综合《上海制造》一书内容以及对李翔宁的访谈)
▼▼▼
兵舰头
地址:黄浦区宁波路400号
功能:商业+住宅
■宁波路上的一处民居被昵称为“兵舰头”/韩小妮 摄
这栋房子所处的区域保留了大量四方形的老旧民居。
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平面并非规整的方形,而是东面斜着朝内转折,与东侧的建筑形成一条弯折而狭窄的巷道。
在宁波路由东往西看,它的外型酷似舰船的头部,于是被昵称为“兵舰头”。
■“兵舰头”图解
点评:
两条道路相交时形成的锋利锐角造成了这栋房子尖锐的外观。也就是说,宏观的城市格局决定了微观的建筑形态。
如此尖锐的建筑轮廓必定影响室内布局,甚至影响到住户的日常行为。这表明城市街块的变更会投射到人的一举一动上。
建筑现状:正常使用
▼
菜场河
地址:浦东新区崮山路311号
功能:菜场+停车场+小公园+浴场+饭店+小贩住所
■泾东菜场是在河道上铺上盖板建成的
泾东菜场的所在地是荻柴浜。上世纪90年代末,为了满足附近居民买菜的需求,政府将荻柴浜这一段河道铺上盖板后建造了泾东菜场。
菜场最前段的街面是小饭馆,紧接着是杂货铺;中段的店铺售卖蔬菜、肉、酱料等;后段是水产店;最尾端是垃圾处理。
西侧的小路成为停车场及流动菜摊售卖的空间,北边西侧两层高的房屋部分用于小贩居住。
点评:
“菜场河”是大都会中生态景观被人造物替代的典型案例。
河道功能被置换为贩卖功能,增加出来的面积被安置上一个公共性很强的菜场后,填补了小区之间的原有空隙,大大拓展了一条河或者一条路所能发挥的城市功能,带给这片边界区域强大的活力。
与此同时,经过疏浚的荻柴浜也重焕了生机。
建筑现状:正常使用
▼
楔形屋
地址:黄浦区人民路、河南南路交界处西北角
功能:商铺+旅店+住宅
■楔形屋像一块蛋糕,插进城市的建筑群里。
在这栋楔形屋中,好几种功能集中在一起:
底层一圈是商业店铺;招待所与小旅馆位于中部;顶层是一户户带有屋顶露天平台的私人住宅,这些住户基本都是租客,过着早出晚归的生活。
上海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城市道路将一个地块在面积上进行细分的同时,地块内的建筑也通过细分及转让实现了多种功能的共生。
点评:
城市当中有很多三角形的地块,在做建筑设计时非常难处理。但楔形屋运用一种非常机智的方法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了。
在朝向城市界面的方向,它采用了圆弧的处理。从正面看,像是一个小塔楼;从侧面看又非常长,像是一块蛋糕插进城市的建筑群中。
这让人联想到纽约著名的熨斗大厦,从形式上它们有某种共通性,就是在处理非常复杂的三角形地块时体现了一种智慧。
建筑现状:
由于地块动迁,该楼的住户和商户已搬离。据拆迁办工作人员称,建筑将被保留。
- END -
写稿子:韩小妮/ 编稿子:韩小妮/
画图画:二 黑/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归属上海制造团队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