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首前线护士的诗,“女儿国王”朱琳坐不住了,原来她也是……


作者:邱俪华
编辑:邱俪华
时间:2020-02-21 18:15

“希望全国人民能听到来自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心声”

                                                           ——朱琳

近日,来自甘肃山丹县人民医院的援鄂医疗队,正在武汉方舱医院工作的护士龙巧玲将其在抗疫期间的所感所想创作成诗歌,并在在网上被广泛转发👉弱水吟:武汉方舱医院一个护士的诗

演员朱琳在看到这些诗后,非常想通过朗诵的形式,让更多人可以透过她的声音,了解一线医务工作者的真情实感。于是,她录制了这样一段视频👇

朱琳朗诵


“我都懂”,因为母亲毕生从事病毒研究

大家熟悉朱琳,莫过于《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国王的经典角色。

但也许很少有人了解,朱琳的母亲毕生从事病毒研究,并且在疫苗研究方面取得过很大的成果,所以,朱琳从小对传染病并不陌生。

朱琳曾扮演过医生

同时,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所工作的经验,也让她对这次的新冠肺炎的救治难度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

“看到这些诗歌,就觉得太真实了!太感同身受了!”

她说,也许这些文字不够精美,但却是以饱满的情感记录下特殊时刻、特殊地点的此情此景。有对同伴的心疼,有对彼此的鼓励,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想念……这些都让朱琳为之动容,想要把它们朗诵出来,

“朗读的时候,并没有特意地使用文艺腔,还保留了一些环境的噪音,也是希望尽可能地保持最大程度的真实性。” 

对话朱琳

看不出来吧,“女儿国国王”朱琳今年已经68岁了,很多人对她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1986版的《西游记》,但其实这些年,朱琳还做了很多事情。尤其退休之后,她将心血倾注于自己热爱的舞台剧和有声小说领域。

一年多前,她还到魔都举办了一场文学朗读音乐剧场,与法国大提琴家索妮亚·维德·安瑟顿联袂演出,在剧场现场为观众朗读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演出前,她接受了《新闻晨报·周到》记者的采访。

问1:为什么会选择做一个音乐朗诵会?


答:我想人在不同生命阶段的选择会不一样,我很喜欢“求其上者得其中”这句话,这是我最艺术上对自己的标准,我心里知道,我现在这个阶段应该做些什么,所以参加了这个朗读会。做朗读会和拍电影电视剧是非常不同的,我没有镜头,也不再靠造型服饰和眼神来吸引观众,我在台上唯一的工具就是语言和声音。这条路非常窄,但是就在这里面,可以把艺术的质感挖掘得非常深。选择这种“小众”表达,是因为现在时代不同了,戏剧和影视的手段也更丰富了。艺术的形式多样了,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更多样了。


问题2:从《西游记》里家喻户晓的女儿国王到“小众”的音乐朗诵剧场,会不会担心观众的接受度?

答:我特别珍惜那些带着童年记忆、喜欢我的观众,很荣幸我的电视剧给了他们青春的启蒙。还有一种观众,更专业,比如我之前就遇到过专门研究伯格曼的观众,他们是期待来体验语言魅力的,他们将是一群能听得出我的逻辑重音是否准确的观众。

还有一种观众是如果要来剧场看戏,就一定会先读原著,然后再来看看我是如何表达的观众,如果遇到这样的观众,我还是会有压力的,不过我内心也我希望这个市场能够培养更多这样的观众。

我希望大家不要只满足于做一个文青,只是表面接触到艺术而不能够进入艺术的思维,未免浮躁。你可以从文青起步,但是不能止于文青,还是要以能理解大师,理解艺术为目标。


问题3: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像音乐朗读会这样的“高雅小众”的艺术对于大多数还在为“房租”和“月光”犯愁的他们来说太奢侈了,你怎么看?

答:温饱有压力,也还是可以喜欢艺术。其实每个人要学会内观,你要经常静心想一想,什么是我特别向往的,我要如何接近它。做艺术就是心里有一种愿望,艺术和生活是分不开的。

你要排一排,我目前的生活阶段,什么最重要,是拼命工作赚钱还是好好谈一场恋爱。是钱更重要还是自己的精神需求更重要?这些都要自己想明白。就像读书,我从来不觉得,读书是可以号召和分享的,这是一件孤独的事情。没法分享,就是很个性化的事情。对艺术欣赏的选择也是一样,你要问自己真的喜欢什么。其实艺术并不遥远,它就在你身边,你要做的只是把自己的心打开。

其实反观我们自己作为创作者也是一样,现在大家都太浮躁,都追随热点去了。其实如果是东西是好的,是否不必太在意它是否大众还是小众,就像我这些年在北京一直在做广播小说连播、广播剧、电影录音剪辑这些,可能现在大家都觉得很“古老”了,可是你播播看,还真的有人听,很多年轻人喜欢。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