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实体书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2月24日,一封名为《走出孤岛 保卫书店丨坚持了 15 年的单向求众筹续命》的求助信,在朋友圈刷屏。
由作家许知远主力创办的单向街书店,在疫情期间,遇到了经济危机。在求助信中,北京单向街书店,希望“广大读者参与众筹,帮助书店渡过这次因为防控疫情闭店而加剧的经济难关,希望借助所有人的力量撑住书店,熬过这一段最难的时间”。
这封求助信发出后立即引来了众多关注和支持。公众号“单读”的众筹推文达到了10万+。一位网友说,点击完确认付款的按钮后,一种强烈的无力感涌到指尖。
该网友忧心忡忡地表示,不知“单向众筹计划”能不能帮单向街书店度过难关,唯一清楚的是,又将有一批实体书店等不到重新开门的那天了。
而挽救书店,除了众筹,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根据实体书店联盟“书萌”于今年2月对全国1021家书店的调查,截至2月5日,全国90%的书店停业,超过99%的书店没有正常收入;有1/3的经营者表示假定停业时间接近1个月,或者恢复营业后营收上升不快,书店就将面临直接的现金流断裂问题;甚至有部分书店经营者已经在通过各类借贷手段搜罗小额资金进行救急。
即便是侥幸开业的书店,经营状况也急转直下。上海三联书店副总经理表示,三联书店开业门店客流只有以往的十分之一,水吧没有营业额,图书只有少量销售。单向空间唯一开业的门店——朝阳大悦城店,也面临单日进店客流不足100人,日均销售额不到1000元的窘境。
疫情,让这个冬天格外寒冷,也让实体书店的春天更加遥远。
发出求助信的单向街书店声明,这次我们不是捐款,而是以储值、预售和赠礼的方式,来度过特殊时刻的营业危机,您助力的50、200、600、2000和8000元都对应着不同的礼物、超过会员计划金额的储值(线上和实体店通用)以及更多的会员权益。
书店表示,坚持15年,不希望把书店做成慈善业,而是寻找自我持续的动力。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病毒疫情,给实体书店,带来新的考验。有些书店举步维艰,有些书店默默坚持,更多有志向的书店,则积极展开自救,在线上探索更多可能性,寻求突围之法。
开网店、微店,维护微信社群,打造情感高粘度社群以转化为带货能力强的私域流量。店员或店长出镜直播书店带货,图书与文创上线外卖平台……
有的书店率先在业内开起直播。2月4日,在上海有着“网红打卡地”的钟书阁书店芮欧百货店店长化身为“主播”,一边带领大家在书店各处参观镇店之宝,一边推销图书,4个小时后观看人数达到了8769人,评论超1万条。此后,钟书阁连续推出了多场直播。这一行为还带动了书店行业纷纷加入直播的队伍。
2月15日,苏州慢书房创始人鹿茸哥调侃自己被一场疫情逼成了抖音主播,开了个音频节目“羊毛说话”,还办了一场线上沙龙。
朵云书院发起了线上诵读会、心意“慢递”、云上观展......让读者宅家也能享受很“朵云”的读书生活。
一提起外卖,很多人都会想到美食,一提起线上购书,就会想起一些大的图书电商平台。如今文艺清新的实体书店走上线上外卖之路。实体书店首次入驻饿了么,悄悄承包起市民宅家文化生活。
根据饿了么的数据显示,言几又书店已率先布局线上销售,全国已有30家门店转型外卖,上海有8家,北京有5家。成都数量最多,占到9家。
受疫情的影响,马女士好久没有逛实体书店了。当她发现饿了么上的言几又店铺,让热爱阅读的她十分兴奋。
“一本《胡椒的全球史》,一支铅笔。”很快,马女士在线上下了订单。从确认订单、检索图书分类、找书、消毒、擦拭、装袋、贴标……直至配送到家,半个小时,这本书就送到了马女士小区门口。
这个冬天,用外卖购书阅读的市民越来越多。在外卖平台上售出的书籍主要集中在文化艺术、生活百科和保健心理类,除此以外,科普百科、益智启蒙等儿童书籍在外卖读书中也占了相当比例。
2月19日,南京先锋书店通过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向广大读者征集加入“先锋173号阅读联盟”。每人参加5期活动共交600元入会费。
加入该联盟的会员读者将会有书店的选书师,为每期确定一个主题。成员每期将收到关于这一主题的书籍(全期累计所寄书籍产品的总价高于600元)。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书店“将为联盟成员提供自行组织读书会的机会:每月定期举办并参与线下读书交流;你有喜欢的主题,还可以申请加入先锋主讲人,开展一次自己的读书分享舞台。先锋书店每期可为某名成员提供一次个人读书会分享活动。”除此之外,成员可提交读书笔记或读书推荐文章,先锋书店将择优为成员提供平台发布推广。不是名人,普通读者也可以走上读书会的中央,当一回主角。不是作家,只要写的足够好,一样可以得到被更大平台阅读的机会。
疫情给实体书店带来了危机感,也迫使书店人打开思路,寻求新路,这样的新路,不仅将有助于书店平稳渡过疫情期,还将在疫情过去后,以更好的姿态活下去。
在新媒体时代,找准真正有效的突破口,让危机转为提升书店生命力的一次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