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日),上海143.5万中小学生迎来首次全市网课。其中,14.4万滞留在外地的上海籍学生,也进入上海空中课堂,隔空上课。
上周,市教委已安排了两次全市范围的试播课。结合市里的“托底方案”,各学校也配合上线校本教学内容,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调试课程设备、熟悉使用方法,迎接本周的课程。
记者今天走进中小学生家庭,看看双职工、全职妈妈、二胎之家的线上学习第一天怎样度过。
今天早上7点15分,嘉定卢一实小四年级的马翊萱按时起床洗漱吃早餐,而此时,父母已经在去上班的路上了。
马翊萱的父母是双职工,和外公外婆住在在同一栋楼,一大早,老人们就从17楼坐电梯下来,照顾孩子的三餐。线上教学的第一天,外婆给小翊萱准备了粥、牛奶、鸡蛋等等,搭配好营养。
今天上午,70岁的外公拍了几张孩子升旗和做操的照片传给正在上班的翊萱妈妈,之后家里和工作单位里的人便继续各忙各的,互不打扰。有了老人的后勤配合,对孩子自己在家上网课,马翊萱的妈妈很确信地说:“这个真不用担心”。
她的自信和安心来自于这段时间对孩子独立学习的观察,也来自学校老师们提前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无论是以前学校上课还是现在的空中课堂,每天我到家,就能看到她完成的作业,整整齐齐等我检查。”复工一段时间,她观察到,即便在家学习,孩子的功课基本都能独立完成。
“学校已经多次和孩子们互动,和每个孩子都进行了设备调试,确保每个孩子在上课前能都独立操作系统。”前期学校引导的多次调试,加上刚刚过去的周末提前把设备安置到位,夫妻俩跟孩子讲好安全使用事项,周一按时上班。
马翊萱妈妈说,学校老师提前对孩子们进行了心理辅导,引导孩子积极认真面对学习,跟孩子们说要有任何的疑问可以随时找老师。“老师就在你们的身边”,这给孩子增加了信心和安全感。
“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很重要,家长引导到位,该放手的地方尝试放手。”
■父母上班,马翊萱独立完成功课
晚上7点多,马翊萱妈妈下班回到家问了孩子上网课感觉如何。孩子说:“老师上的课很生动有趣,讲的也很清晰,就是时间太短,刚听入迷课程就结束了。”孩子说,在家独立操作学校的互动软件,参与讨论也没有问题。妈妈再翻了一下作业,差不多都完成了。
父母同样是双职工家庭的小杨,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上外附中)读六年级。看着他长大的叔叔阿姨喜欢夸这是身边的小“学霸”,曾代表学校参加全国英语辩论赛,靠自己实力考上上外附中。
不过小杨妈妈和多数家长一样,也会开玩笑说,让孩子拿着手机就像让悟空守着蟠桃园。
尽管夫妻俩都复工了,但公司比较人性化,家中有未成年的孩子员工,可以申请远程办公,每周去公司时间在50%,因此夫妻俩可以“轮值”管娃。
小杨妈妈觉得,家长的努力只是一方面,孩子愿意去学更重要,她和先生并不打算从旁监督孩子上网课,而是关上门,减少“干预”,给孩子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自主学习。
为了支持线上教学,家里专门给小杨配了一部手机,同时备好电脑、iPad和可投屏电视机。提早下载了几个辅助软件,“钉钉”开班会用,“晓黑板” 来互动、上传作业,“classin”用于上校内网课,以及同样用于上网课的“zoom” 软件。
小杨和班里的同学都提前注册了自己的微信号,用于注册相关学习软件、上课互动。孩子的生活作息已经恢复到以往开学的节奏,以备随时迎接复学。
虹口区凉城第四小学读四年级的刘琦琦,上周收到学校寄来的书,网络电视在试播课上也很顺利。琦琦的妈妈全职在家,还有一个在幼儿园的妹妹。
琦琦妈妈说,自己一直没有给两个孩子睡懒觉的习惯,对大女儿一直按照上学的节奏、按时喊孩子起床。
昨天(3月1日),学校发来了第一周的时间安排,琦琦妈妈跟着学校做了最近一次演练。
调试下来,妈妈给刘琦琦讲了几个工具的使用方法——电视看直播课、电脑上“晓黑板”讨论,手机拍作业上传到晓黑板。
“今天的课程下来,感觉是需要留意手机的,要不然去忙家务的时候,可能会错过老师的通知和讨论区的内容。”
考虑孩子年纪小,自控力有限,家长要控制孩子玩手机,因此除了上课时需要,其余时间手机要在琦琦妈妈手上,所以老师发来的通知,自己会先看再让孩子看。
像她这样在互动时间内错过回放的家长,还有一些,但是琦琦妈跟记者说,家长们都比较理解。
“疫情结束还不一定敢送孩子上学呢,个人觉得要靠自觉,这疫情期间的状况都要大家配合,老师也不容易,都想正常开学。”
第一天的课程下来,基本上大女儿坐在小桌前听课,二女儿就会跟在旁边一起听,语文课一起跟着老师念古诗,课间操妹妹跟在姐姐身后一起跳,有时候妹妹想去看看姐姐的笔记。
除了做家务、给孩子准备饭菜,全职妈妈就坐在两个孩子几米之外,全程陪伴并监督他们学习。
帮孩子在寒假期间养成的作息规律、保持好独立自律的学习习惯,是家长们的共识,在二娃家庭里两个孩子也会互相影响。
“平时他们的作业也不会全程监督,孩子们也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完成。”仇女士家里一大一小,分别在初中和小学阶段。
今天早上,在上海市曹杨试验小学五年级妹妹仇芊妤,和在上海市梅陇中学七年级哥哥刘皓麟,迎来升旗仪式和各自的课程。
哥哥刘皓麟基本自己完成了准备工作,包括软件下载和老师的对接,都不太需要家长帮忙,对于年龄稍小的女儿仇芊妤,仇女士让她跟着哥哥一起学着完成。一人一间屋子,一人一套学习设备,互不打扰。
仇女士说,儿子属于跟随老师要求比较乖的孩子,布置的作业不敢偷懒,所以平时他的作业基本不操心,女儿看到哥哥这样,觉得按时完成作业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仇女士没有全程监督,只在孩子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协助他们处理。她做的准备就是把他们场所安排妥当,课表打印出来贴在各自的课桌前,帮孩子准备好电视、电脑和iPad,书籍归类好,课表给他们讲清楚。
不全程监督,两个孩子自己弄得清楚如何操作吗?
小芊妤的学校之前就将网络教学运用在日常中,所以对于iPad的操作也比较熟练,哥哥进入初中六年级开始,班里已经普及“晓黑板”了,这是他们重要的通知工具。
“我觉得没必要如临大敌,只是特殊时期尝试了一种新的模式上课,经过一段时间也一定会优化的。”
在两个孩子前期调试的过程中,两位班主任和家长耐心沟通,下载软件方法也制作了详细的文字介绍。
“第一次有一些家长没有及时上线,包括我,老师会打来电话来来通知,在直播课堂跟其他孩子等待未进入的孩子。”仇女士感慨,老师很宽容,更多的是提供帮助。女儿学校的公众号发布了教程,一目了然。
1000多名沪上优秀教师录课,5天5讲在线教学能力培训,提前两次试播课,多平台的观课互动渠道,各校提前调试……一个月,与时间赛跑,为小学至高中12个年级的孩子提供的过渡时期的“托底方案”,与孩子们见面了。
市教委主任陆靖表示,教育中学生的健康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基于此,在疫情不允许学生返校学习的情况下,制定了各学段在线教育指导意见,不同年级的教学方案,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
“市级的课程既满足了孩子学科知识的需求,也关注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嘉定卢一实小英语教导杨洁莹介绍,学校采用的课表和市教委公布的课程是一致的。此外,学校由专职的心里老师录制视频,每周按年级推送一节心理课,帮助学生正确面对疫情期间产生的各种情绪。
“针对低年级的孩子,尤其是一年级我们要求以教师“单向操作”为主,中高年级适当加强师生互动,但要控制好互动的频率。音体美等副课则以‘晓讨论’的形式开展互动,教师通过微视频或者语音等形式,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发布适合一周或更长时间的长作业,学生完成后在讨论群中交流互动。”
■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三年纪的陈治宏小朋友,正在跟随视频做操
在采访当中,来自不同学校和年级段的家长们告诉记者,学校会尽可能关照到每个孩子,统一组织“两操”,都不强制要求家长和孩子打卡。
四年级的刘琦琦体操做得有板有眼,动作有力。她从寒假期间就开始给自己制定时间表,里面穿插了跳绳、武术、锻炼的安排,每天活动身体的时间有一两个小时。尽管偶尔会出现变化,但基本可以完成。
“天气好会让他去小区晒一下太阳。每天都要有固定的运动时间,如果不能完成自己既定的计划,会增加一定的运动量作为小小‘惩罚’。”嘉定卢一实小李金毅妈妈说,线上学习之余,每天教孩子做一点家务,安排时间帮助父母分担家里琐事,也是一种情商的培养。
除了上外附中的统一课程,小杨报的所有课外补习课程机构也一样利用软件开展了网课,一整天下来,不免有点眼晕。
“疫情中网课教学也是临时过渡的办法,虽然有一些担忧,但这是我们积极配合防疫应当做的,尽量增加一些室内活动。”小杨妈妈告诉记者,孩子和同学们每天会一起刷微信步数,做平板支撑打卡。
卢一实小的中学高级教师童敏建议家长,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办法总比困难多,不妨静下心来,找到问题所在,有针对地解决。孩子们要跟随学校的安排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每节网课结束后要向室外远眺,学习时尽量离屏幕远,坐姿做到“一拳一寸一尺”。
“在线教育是一个全新尝试,这种‘全新’既是在技术上,也是在交流形式上,更是在多达150多万师生的体验上,因此,优化在所难免。”第一次尝试如此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没有既往成熟的方案,也没有之前成功的经验,陆靖说,“我们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摸索,让我们持续优化、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