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影视行业的未来会好吗?回归理性才是大势所趋


作者:曾索狄
编辑:曾索狄
时间:2020-03-10 19:25
过去两年,关于“影视寒冬”的讨论络绎不绝,尤其是伴随着整体产量减少、项目预算降低,不少演员都曾喊话“求拍戏” 。而本次新冠疫情出现后,也有人不无悲观地认为,“寒冬之后是冰封期”。但在晨报记者连日来的采访中,更多的业内人士表达了对行业回归理性的期待,各地主管部门的“出手相助”,也被不少公司认为是“雪中送炭”。

面对疫情之下的行业停摆,主管部门的动作不可谓不快: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重庆、山东、四川等十余个省市都发布了惠及影视行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其中,上海在出台扶持企业防疫复产和稳健发展的“28条”的基础上,还针对影视、演艺、电竞等文化企业提出扶持政策“20条”。

■上海迅速推出扶持文化企业“20条”

同时,在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之下,影视拍摄基地、后期制作园区以及金融机构也接连响应。2月20日,上海影视乐园发布了五类共六项措施,包括免除入驻园区影视业、广告业、影视文化产业园等单位2月份、3月份租金等。而近期因“先考试再复工”频频成为话题焦点的横店影视城则宣布,将为今年前往横店拍摄的剧组提供市场最低价的灯光、器材、道具等租赁或供货服务。

■各地影视基地纷纷推出优惠措施

华美银行第一副总裁、大中华区娱乐和传媒总监陈沁园告诉晨报记者,无论是从平衡风险,还是鼓励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目前银行都坚持对影视公司提供稳定和健康的支持。“我们不会因为一家公司有了一两部特别火的戏就放松标准,也不会因为像疫情这样突如其来的事件就马上收紧,‘一刀切’关上大门。对我们来说,华美银行一直在按正常流程推进客户的授信项目,应该做的各项工作并没有受疫情影响”。

■疫情期间,多部电视剧收视率实现看涨

这家深耕中国影视行业多年的银行,早年曾助力不少中国电影的海外融资,如今则合作了诸多国内头部影视制作公司。从陈沁园的经验看,疫情或许会在短期内给影视业务带来阻碍,但经此一役,影视公司也会在精细化管理、理性化运作下一往无前。

“行业的变化,从2018年下半年就开始了,大家已经不再相信单纯买个大IP、大演员就能炒出一个好项目。我们观察到的是有创作或者发行能力的公司核心竞争力更稳定。除此之外现实题材的创作在总量上有所增长,疫情过后,说不定也会有一些医疗行业剧的创作热情出现”。

■多部医疗剧在疫情期间成为热议焦点

对此,就任于某视频网站的制片人颜晓(化名)认为,虽然有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支持,影视公司依然要做好继续坚持对抗困难与风险的准备,“这两年大家已经越来越谨慎,预算腰斩,严格控制成本,这些和疫情都没有直接关系。我觉得现在越是大的项目,越是要充分考虑政策和影视周期的影响,平台也要考虑一下明年或者后年会出现‘缺戏’的情况”。

■《大明风华》这样的大制作也曾被积压

而在近期推出了大获成功的《北灵少年志之大主宰》的著名编剧,灵河文化创始人兼CEO白一骢看来,等到春天来临,行业或许会先迎来理性的回归,“前段时间大家都说影视寒冬,那个阶段确实是大浪淘沙,想要赚钱的资本退出,一些专心做内容的影视公司留下了。现在遇到疫情,全行业都受到了影响,趁着这段时间,大家也会‘被迫’冷静下来好好思考,未来希望是一群想好好做内容的人,继续努力地做好内容。”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