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的浦东机场“大白”们:唯一能稍作休息的是几把能放平椅背的椅子


作者:张益维
编辑:黄慧青
时间:2020-03-19 17:35
3月15日凌晨5点,上海夜间气温低至8度,金山区外语志愿者杨勇,在值班岗位上被冻醒。他起身溜达了一会儿,活动了活动发麻的脚,并随手拍下了一组九宫格照片。

照片中,工作人员们身着白色防护服,带着口罩、护目镜、和手套,困顿疲惫的蜷缩在椅子。桌子前的蓝色标牌写着他们的身份:金山区、青浦区、松江区、虹口区……

这组照片很快在互联网上引发关注,浏览量超过56万。网友说:感谢“大白”,向每一位值守者致敬。

而在拍摄者杨勇看来,这是浦东机场再平凡不过的一个夜晚,自驻守机场以来,这样的场景,每晚都会上演。

8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

3月15日零点,杨勇第四次到达浦东机场临时转运区,成为了金山区蓝色标识背后的一名“大白”。在这里,他穿戴着护目镜、手套和口罩,穿着防护服,为从防控重点国家回沪的金山区居民,提供语言服务。

杨勇和同事们所服务的对象,均为从境外回沪的金山区居民或在金山区工作的外籍人士。为了所有人的安全,在服务的8个小时里,杨勇和同事不能吃东西、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

唯一能让他们稍作休息的,是几把能够放平椅背的椅子。在没有旅客的深夜,他们可以靠在椅子眯一会儿。但也仅限于此,为了防疫,机场没有打开空调,夜里的温度“冷飕飕”。

有工作组给夜班的值守者们准备了御寒的毯子。即使有毯子,想真正睡着也不容易,8个小时里,他们必须保持手套、口罩、护目镜始终穿戴在身上,舒适度非常有限。

毕竟在交谈时,我们和回沪人员之间只隔着一张桌子。做好防护,可以保护好每一个人。” 

杨勇说。

当天凌晨5点,睡不着的杨勇在转运区溜达了一圈。彼时,尚无航班到港,上海各区值守在机场的“大白”们,趁着无人空隙,在椅子上稍作休息。这样的画面被杨勇用手机拍了下来,并上传到了个人微博。

对于爱好新闻的杨勇而言,这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个人经历记录。他没想到,这条微博,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其实一直是这样的,我们的条件已经越来越好了。” 

杨勇说。在他看来,这是机场驻守组工作的常态。自3月7日第一次在浦东机场值守,杨勇已经在浦东机场值守了2个夜班以及2个中班。相似的场景在他值班的每个夜晚都会上演。

整个闭环中的一颗螺丝

“其他人比我辛苦多了。”得知记者需要采访,杨勇很抗拒:“我觉得我没做什么。”

为防范境外输入,沪口岸形成了防输入闭环。重点国家(地区)航班到港后,旅客需经过海关人员登临检疫、流行病学调查、测温和递交健康申明卡后,才会手持着贴有不同颜色标签的护照,经由机场会专门的通道、接待人员和车辆,与航空公司、上海16个区驻机场工作人员、邻省驻机场工作人员等人见面。

这些工作人员,会根据情况,实现对旅客中转、集中隔离、居家隔离或放行等不同处置。

杨勇自己和他所拍摄的人,就是上海16个区驻机场工作人员。为了实现24小时值守,每个岗位都会有多个人轮班。他们就像整个闭环中的一颗螺丝,最终返回家中的旅客,很难会对他们留有印象。

甚至他们彼此之间也不太熟悉。工作时,他们全副武装,彼此看不清对方的脸。16个区的值守者们不断昼夜轮换,互相也很难记住彼此。白色的防护服,形成了外界对他们的统一印象:“大白”。

工作之余都在自我隔离

杨勇说,如果一定要找出这份工作和其他工作的不同,那可能是:“离疫情更近一些。”

杨勇还记得3月13日,德国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航班CA936发现4名体温异常者、以及2名服用感冒药旅客时的情景。机场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相关工作人员一遍遍到各区驻守组询问,有关CA936旅客的情况。

那时候能很明显的感觉到,我们离疫情很近。” 

杨勇说。为了能够妥善安排回沪旅客进行隔离,驻守组会为旅客进行登记,并帮助他们与社区、集中隔离点等进行对接。登记过程中,工作人员与回沪旅客之间,仅隔了一张桌子。

为了保证身边的人安全,自从加入驻守组后,工作之余的时间里,杨勇都在自我隔离。

我的本职工作目前都在网上完成的。从加入驻守组后,我就没有去过单位了。” 

杨勇说。

尽管如此,杨勇说,在这份工作中,他所感受到最多的情绪,不是害怕,而是心疼。

“这些旅客都很疲倦,甚至有点狼狈。”杨勇形容:

仔细看,都年纪不大。再仔细问,就是我们金山区的孩子,甚至家就住在我们附近。”

一个从意大利返回上海的大学生让他印象深刻:“小姑娘也就19岁,为了回家在路上折腾了40多个小时,一路上从米兰转机到德国、韩国、北京,最终才回到上海。”杨勇说,小姑娘让他想起了自己认识的那些还在读书的孩子。

“能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我觉得挺开心的。”他说。 


图片:受访者供图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