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便利店简史


作者:韩小妮 姜天涯
编辑:韩小妮
时间:2020-03-27 14:46:50

深夜走进24小时便利店,从冷柜里拿一瓶三得利乌龙茶,再点些关东煮做宵夜……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都市里早已司空见惯。

不过,要是我们说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呢?


80后作家殳俏在上海长大,她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

“高中大学开始,是便利店悄然兴起的时候,乐乐音乐乐园、厚底靴和罗森,哇塞,蓝白条纹可时髦了。”

“那时候吃完晚饭一个人去便利店挑本杂志,买点关东煮什么的,耳朵里塞着耳机听音乐,就感觉自己长大了,好孤独好棒啊!”

她提到的《乐乐音乐乐园》,是1996年开播的一档电视节目,由五个海选出来的上海女孩担任主持,介绍日本的流行文化。

当时在读高中的杨蓓(化名)很喜欢看这档节目,她记得有一期恰恰就介绍了罗森便利店。

“我记得外景主持人好像是周瑾,那个时候她还叫‘虾米’,深夜探访了罗森在上海的第一家门店。”

“24小时便利店这种模式,当时在上海还不多见,我感觉好新鲜。”


■1996年罗森古北新区店开业广告截图


周瑾自己对那期节目已经没什么印象了。她第一次接触便利店是1992年读初三的时候,去日本参加一个合唱团节的表演。

“在日本便利店里,我第一次看到三得利乌龙茶,有迷你小罐的,也有瓶装的,觉得特别好喝,包装也很酷。”

最令她惊叹的是,下雨的时候,便利店门口有白色透明的伞可以免费拿,过后只要还到同品牌的便利店就可以了。

“我那时觉得太神奇了,这简直是对人性的考验啊!”她说。

没想到几年以后,来自日本的罗森就登陆上海了。

1996年,上海华联集团与日本大荣集团联手,建立上海华联罗森有限公司(2017年改名为上海罗森便利有限公司)。

最早的两家门店分别是“古北新区店”和“田林东路店”。


■罗森开业广告,24小时便利店在90年代是全新业态。


上海的罗森门口虽然没有雨伞提供,但货架上可以找到三得利乌龙茶。“顿时觉得我们上海好洋气啊!”周瑾说。






参考资料:

1. 王欣,《本市喜添“便利店”》,新民晚报,1993年05月03日。

2. 陈启甸,《小商品连锁便利店应运而生》,解放日报,1993年07月10日。

3. 黄强,《黄浦区新开廿二家便利店》,解放日报,1993年12月23日。

4. 沈国芳,《粮油店改建成便利连锁店 拆零供应细小商品受欢迎》,解放日报,1993年12月05日。

5. 顾国建、邱源昶,《上海已进入便利店规模发展期》,文汇报,1997年10月10日。

6. 萧美瑾,《粮食便利店如今陷入困境》,新民晚报,1997年06月09日。

7. 王崇、黄维,《上海总部负责人首次透露 百式在上海一直没赢利》,新闻晨报,1999年05月04日。

8. 傅贤伟,《上海便利店“五虎争雄”》,解放日报,2000年07月26日。

9. 杨燕青,《连锁便利店 市民得便利》,解放日报,1998年12月24日。

10. 季颖,《申城便利店相煎莫太急》,新民晚报,2002年03月25日。

11. 吴卫群、陈杰,《百米内不能有两家便利店》,解放日报,2002年07月02日。

12. 钱鑫,《便利店扎堆开“选址公约”遭拒绝 前辈“守”新锐“抢”》,新闻晨报,2002年07月09日。

13. 纪录片《上海便利店之争》(捕捉13亿人的欲望 中国超市之战),日本NHK,2005年。

14. 周凯,《便利店百家争鸣酿变局》,解放日报,2005年02月26日。 

15. 王越,《假如非要离开上海,我只想带走一间便利店》,DT财经,2017年09月25日。

16. 卢杉、张偲,《每3192人拥有一家店 未来上海便利店的机会在哪儿?》,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07月31日。


- END -


写稿子:韩小妮 姜天涯/

编稿子:韩小妮/ 画图画:二 黑/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