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只要有炸猪排的地方,方圆两米之内必定有一瓶辣酱油在默默守候。
“上海辣酱油是上海特产呀!”很多上海人这么认为。
这个说法不能说错,也不能说对。
上海人餐桌上这一瓶辣酱油身世太复杂了。
唐善祥和唐大维父子在陕西南路上开了一家名叫“大胜胡同”的餐馆,菜单上都是他们自己家平常爱吃的小菜。
作为广东人在上海的第二、三代移民,他们既做上海菜,也做广东菜。
又因为唐善祥的父亲、叔叔当年与外国买办来往比较多,家里还常常做海派西餐。
如今,炸猪排是店里的一道招牌菜。
■大胜胡同的炸猪排,搭配的蘸料是辣酱油和甜辣酱。
上海人吃炸猪排,自然少不了一碟上海辣酱油。
和许多上海家庭一样,店里用的是泰康黄牌辣酱油。这是让很多上海人引以为傲的“上海特产”。
不过,祖籍广东、又曾在香港生活多年的唐善祥父子知道,上海辣酱油其实还有一个“广东表兄弟”——“李派林喼(jiē)汁”,味道非常相似。
■辣酱油和喼汁,可以说是一对“表兄弟”。
“在香港,任何一家酒楼、饭店都有喼汁,属于常备的调味料。”唐善祥说。
仔细看李派林喼汁的标签会发现,这种调料事实上是舶来品。
“李派林”这个牌子译自英文“Lea & Perrins”,如今属于亨氏旗下。而“喼汁”的英文名是“Worcestershire sauce”,如果直译过来是“伍斯特郡酱”。
Lea & Perrins的官方网站上是这样介绍伍斯特郡酱的由来的:
1835年,英国伍斯特郡的化学家John Wheeley Lea和William Henry Perrins受当地一位贵族的委托,为他在印度发现的一种酱汁制作配方。
酱汁配制而成后,两人品尝了一下,发现完全无法入口,只得把它丢弃在他们化学品商店的地下室里。
没想到18个月以后,他们再次尝试却惊喜地发现,酱汁的味道经过岁月的沉淀变得非常美味,于是将它推向市场。
■Lea & Perrins伍斯特郡酱早期的广告海报/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伍斯特郡酱和上海辣酱油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2014年12月发表在上观新闻上的一篇名为《辣酱油的本地化变迁史》的文章称:
“伍斯特郡酱约1860年代传入上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番菜馆(西餐厅)推广到其他食肆。”
另有说法称,伍斯特郡酱于19世纪末进入上海。
一位曾经在泰康工作三十多年的老师傅告诉我们,到了上世纪30年代,随着西菜馆对番茄沙司、辣酱油的用量越来越大,上海的几个老板决定自己建厂,生产西餐调味料。
这家公司就是梅林罐头食品厂股份有限公司。
1933年,梅林首先生产出了辣酱油。到了1947年,北站东亚食品厂也开始生产辣酱油。
两年以后,英国产的越来越少,本土辣酱油逐渐取得市场。
到1960年,梅林的辣酱油产品线移交泰康食品厂生产。
■上世纪30年代梅林辣酱油的广告,这是泰康辣酱油的前身。
掐指算来,上海辣酱油已经走过了87个年头。
这几种酱汁是不是已经把你搞晕了?让我们来捋一捋:
受一种印度酱汁的启发,英国人酿造出了Lea & Perrins伍斯特郡酱,并于1837年推向市场。
这种酱汁随后被引入香港、广东,翻译成“李派林喼汁”。
而在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制造商将其本土化,创立自主品牌,把酱汁取名为“辣酱油”。
参考资料:
1. 沈靓、王道军,《“泰康黄”辣酱油没倒,是搬了》,东方早报,2011年09月14日。
2. 姜晟颖,《泰康辣酱油,非酱油!》,申江服务导报,2011年09月21日。
3. 周思立,《辣酱油“复出”》,新闻晨报,2011年12月12日。
4. 秦凌,《辣酱油的本地化变迁史》,上观新闻,2014年12月09日。
- END -
写稿子:韩小妮 李欣欣/
拍照片:韩小妮/ 编稿子:韩小妮/
画图画:二 黑/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