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终于还是破灭了!一直在试图弯道超车的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 Inc.)翻车了。
4月2日晚间,瑞幸咖啡宣布,公司首席运营官兼董事刘建以及部分员工,从2019年第2季度开始虚增交易数据,金额高达22亿元。
截至2019年底,瑞幸咖啡共有4507家自营零售店。在过去一年里,该公司的门店数量增长了209%。
就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今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声明。声明称,证监会高度关注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对该公司财务造假行为表示强烈的谴责。
声明指出,不管在何地上市,上市公司都应当严格遵守相关市场的法律和规则,真实准确完整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中国证监会将按照国际证券监管合作的有关安排,依法对相关情况进行核查,坚决打击证券欺诈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
美国当地时间4月2日盘前,也就是在瑞幸咖啡2019年第4季度财报即将出炉的前夕,瑞幸咖啡突然对外表示,公司董事会成立特别委员会,负责监督2019年财年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合并财务报表审计期间提请董事会注意的某些问题的内部调查。瑞幸咖啡同时指出,上述数字尚未经过特别委员会和其顾问,以及公司的独立审计师的独立验证,并且可能会随着内部调查的进行而改变。
今年1月31日,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做空机构浑水公司,其宣布收到一份做空报告,直指瑞幸咖啡涉及造假。该做空报告认为:瑞幸咖啡从2019年第3季度开始捏造财务和运营数据,夸大门店的每日订单量、每笔订单包含的商品数、每件商品的净售价,从而营造出单店盈利的假象。又通过夸大广告支出,虚报除咖啡外其他商品的占比来掩盖单店亏损的事实。彼时,浑水公司认为内容属实,并在社交媒体上公开报告,宣布做空瑞幸咖啡股票。
如今,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基本坐实。
瑞幸咖啡表示,将采取一切适当的行动,包括法律行动,让行为不当的个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瑞幸咖啡还将在适当的时候发布更多关于内部调查的信息,并致力于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改善内部控制。
天眼查数据显示,瑞幸咖啡的运营主体为瑞幸咖啡(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10月,注册资本5000万美元,法定代表人为朱志彬,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餐饮服务;销售食品;出版物零售;零售药品;销售工艺品;餐饮管理等,该公司由瑞幸咖啡(香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成立两年后,瑞幸咖啡便通过“疯狂烧钱”的模式迅速铺满中国咖啡市场,还以中概股最快IPO的速度在2019年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去年年初,创始人钱治亚更是宣称,要全面超过星巴克,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
面对突如其来的丑闻,在纳指挂牌的瑞幸咖啡股价,在盘前一度大跌超过85%并触发熔断。美国当地时间4月2日收盘,该股暴跌75.57%,报6.40美元,最新总市值16.11亿美元,市值一夜缩水49.91亿美元。
瑞幸咖啡历史最高价产生于今年1月17日的51.38美元,彼时总市值129.48亿美元。按最新收盘价6.40美元计算,股价跌去超87%,市值蒸发掉113.37亿美元。
与此同时,瑞幸咖啡对手星巴克开盘大涨近10%,随后涨幅回落,收盘价涨幅3.80%,报65美元,最新总市值762.9亿美元。
根据机构提交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瑞幸咖啡受到机构投资者的青睐,去年第4季度,机构增持达到2.89亿股,新进机构持有股份1.45亿股。
此外,截至2019年末,共有158家机构投资者持有瑞幸咖啡股票,持股总数达4.6亿股,股比达23.93%,如今被埋在了坑底。
按照上一日收盘价计算,最大的机构股东资本研究全球投资者持有瑞幸的股份市值将近16亿美元,目前只剩下不到4亿美元。
一批国际上鼎鼎有名的大投行、大资管也纷纷踩雷了。在重仓瑞幸咖啡的基金中,不乏美洲基金(American Funds)、先锋集团(Vanguard)、富达国际(Fidelity International)、美国银行、瑞银等以及(全球资本研究投资者基金(Capital Research Global Investors)、孤松资本(LONE PINE CAPITAL LLC)等。
招股书显示,瑞幸咖啡IPO承销商包括瑞士信贷、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海通国际;审计师团队为安永;行业顾问为弗若斯特沙利文。
面对瑞幸咖啡的自爆,除了公司本身,中介机构是否参与其造假的怀疑之声也渐起。
据悉,美国多家律所已经对瑞幸咖啡提起了集体诉讼,控告瑞幸咖啡作出虚假和误导性陈述,违反证券法。目前,这一集体诉讼已于2月13日在纽约南区地方法院立案。
某券商人士表示,根据瑞幸咖啡发布的公告,公司的销售额从2019年2季度就开始虚增,而瑞幸咖啡是在2019年5月上市的。美国证监会有可能会对瑞幸咖啡进行全面彻查,包括之前上市的财务数据等等。不过,瑞幸上市的时间不长,查起来也相对容易些。
对于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在资本市场可能产生的后果,浦东干部学院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刘安表示,可参考2001年的美国安然公司丑闻案例。如果造假情节属实,首先公司要遭到美国证监会行政执法的天价监管罚单,退市也将在所难免,十有八九将导致公司破产。
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陈欣称,中介机构理论上是要承担责任的,但是美国的法律体制和我国存在差异,最终还要看中介机构到底有没有尽责,是否审计尽责有相关的评判标准。
市场分析人士还称,审计机构也可能会涉嫌犯罪,可能要面临严格的举证责任,瑞幸公司、相关董监高、审计机构等中介机构,还可能面临巨额的集体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