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清明假期,5326个人在微信留下遗嘱!遗嘱背后的故事更让人动容


作者:吴琼
编辑:吴琼
时间:2020-04-07 17:16:47

清明节3天假期过去了。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这个清明假期显得尤为特殊:仍然宅在家里,阳光明媚也未曾出门踏青,扫墓也是云祭扫。

不过,对于逝去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思考一点也没减少,甚至更深。

于是中华遗嘱库推出的#微信遗嘱#功能火了。

■此前报道截图

据不完全统计,在清明节3天期间,共有5326人通过微信写下了“遗言”,而从3月1日这个功能上线以来,共有超过8000人在“微信遗嘱”上写下了自己的留言。

留下微信遗嘱的人当中,有仍在为了病人争取生命的白衣天使;

有为疫情献出一份力量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

更多的是,那些原本就患病,担心病情或疫情突如其来夺去自己生命的普通人;

……

疫情之下,生命之于他们有了前所未有的分量,于是纷纷把最想嘱托的话,写给了最牵挂的人。

他们的故事和寄语,看得人泪流满面……

📕“无论你将来成就如何,爸爸都爱你!”

某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姜医生算是促成“微信遗嘱”这一功能的人了。

作为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医生,他越发感到生命无常,“这几年,几乎每个周末甚至是晚上,我都会飞到全国各地去会诊。”

而想到平时工作繁忙,对于妻儿疏于陪伴,加上自己已经五十多岁,而孩子才12岁。想到这,姜医生心中想把妻儿安顿好的想法更为强烈。

留下遗嘱,对妻子和孩子有一个交代,是姜医生的迫切需要。而当时正处年关,中华遗嘱库已经停止了线下办理遗嘱业务。

为了满足更多和姜医生一样想要立遗嘱的人们的需要,中华遗嘱库临时推出“微信遗嘱功能。虽然无法和线下办理遗嘱一样具有法律效力,无法处置自己的财产,但通过微信遗嘱,可以写下对亲友的寄语和祝福。

是一份精神和情感上的寄托。

通过微信遗嘱,姜医生给儿子留下了平时生活中可能永远不会说的话。

感情多深,寄语就有多用力,姜医生几乎每一句话后都加了感叹号。

孩子,很高兴在我的生命中拥有你!你是爸爸的骄傲。

无论你将来成就如何,爸爸都爱你!

……

愿你一生幸福,常怀感恩之心常常喜乐!

爸爸爱你!

📕“一线工作再累,回家有你等着我,就不累了。”

这是90后妈妈小吴给女儿的一份微信遗嘱,女儿才刚满月没多久。

作为参与疫情防控的一位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从大年初五起,小吴就开始在社区防控一线站岗、巡逻、帮居民办证……

曾有一天,社区居民中出现了一例确诊患者,社工必须要上门访问和拍照,这是她感到离危险最近的一次。“生宝宝前,天不怕地不怕。可当了妈妈以后,心里有了牵挂,内心的担心就重了。”

于是二十多岁的小吴不顾父母的反对,提前写下了“遗言”。

宝宝,妈妈永远爱你,因为这次的新冠病毒肺炎,妈妈作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必须冲在前面,为居民们做好预防的一线工作,很辛苦,但回家有你等着我,我就不累了。

妈妈希望你健康,平安和乐。

……

如果有一天妈妈遭遇不测,妈妈名下的房子,转到你名下,归你所有,其他的就你爸爸处理好了。”

📕“希望你在没我的日子里,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这个疫情期间,80后的肖青若比往常多了一份担心。

2年前,她查出身患重症,经历了一场手术,之后每个月都要去医院复查,每一次“复查日”都是惊心动魄——一旦复查结果是复发,活下去的可能性就变得更加渺小。

好在去年12月份,她的身体康复得很好,对生活也越来越乐观。

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让她的每一天都变成了“复查日”,甚至更为忐忑和恐惧。因为得知新冠肺炎的重症和死亡病例中,原本就患有基础疾病的人占多数,“像我这样身体很不好的人,面对疫情比常人更加恐惧。”

最让她恐惧的事情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和爱人分离。

在疫情最为严重的2月份,肖青若开始每天都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一句话表达对爱人的牵挂,直到周到君发稿时。

■肖青若朋友圈截图

清明假期间,肖青若得知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写下遗嘱,没有子女,没有财产需要处置的她,写下了对爱人的祝福和祝福。

我不相信有来世,我只希望你在没有我的日子里,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很对不起,今生没能多爱你一点!

📕“女儿,妈妈希望你做一个善良正直,对社会有用的人。”

这是传承两代的“遗言”。

70后妈妈张女士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是在她自己父亲的遗书里。

张女士的父亲在世时一直在捐助特困生,还捐助了一所打工子弟学校长达10年之久。

言传身教下,张女士也热心公益。为灾区捐款;为患重病的人发起筹款;为同事母亲捐献血小板;捐助2名特困生……

“通过帮助别人收获幸福和快乐,这就是父亲留给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张女士念起父亲,都会泛起思念和感恩的泪花。

受益于父亲所给的精神财富,张女士把这句话又留给了自己的女儿。

女儿,妈妈希望你做一个善良正直,对社会有用的人。

张女士在遗嘱中还给女儿留了3张照片——

一张是一家三口的合影;

一张是她和女儿的合影;

还有最珍贵的一张是她的父亲去世前,她亲手操办的父母金婚的“全家福”。

短短数语的遗嘱里,不仅有她牵挂的女儿,也有她思念的父亲。

晚上10-12点,写遗嘱的人最多

疫情下,人们的生死观产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遗嘱这件事,原本认为是“晦气”“不吉利”的遗嘱被更多人接受。

周到君了解到,在清明一周(3.31~4.6)时间内,“微信遗嘱”后台的活跃人数总数将近8万


而使用#微信遗嘱#这一功能来留下寄语的人当中,绝大部分留言是在22-24点之间。难怪常说深夜是人最感性的时间。

清明节(4月4日)当天,有249人留下“微信遗嘱”,而第二天不到一天时间,就有1427人留下“遗嘱”,昨天,也就是4月6日,微信立遗嘱的人数达到3650人。

由于更为看熟悉手机操作,这些人当中,80后、90后占微信遗嘱留言人数的大部分,约占所有留言人数的68%

不过,立下微信遗嘱的人当中,也有2%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通过并不怎熟悉的手机操作,给家人留下真切的寄语。

通过“中华遗嘱库”进入“微信遗嘱”小程序,可以留下3000字以内的“遗嘱”,还可以上传6份“附件”,可以是照片,也可以是视频。

周到君从中华遗嘱库了解到,原定从3月1日到清明假期开通的“微信遗嘱”功能,将继续开放。

来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