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安亭镇妇联在网络上发起了招募“安童声”儿童议事会的倡议,受到了众多孩子和家长的关注。“儿童代表竞选”、“建立公约机制”、“参与式调研”、“对话政府部门”……一条条“煞有介事”的条款,俨然为“小大人”们开拓了思考实践、自我管理、自我察觉、团队合作的广阔空间。这是安亭镇试点创建“儿童友好社区”的一项重要举措。
安亭镇以儿童需求为导向,在部分社区试点推行“儿童友好社区”创建,优化统筹镇域内儿童活动场所和服务项目,为儿童打造一个环境友好、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
近日,位于三德广场2楼的安亭妇女儿童服务中心即将动工改建,扩充功能,将增设少儿阅读区,完善母婴室功能,增设儿童厕所、洗手台等设施,提供儿童手工体验、亲子阅读、社会参与、素质拓展、休闲娱乐等多项服务。今后,这里将成为儿童友好社区的枢纽型机构和资源储备库,发挥业务指导、服务连接、信息管理和功能辐射的作用。
经前期调研,设施配备较为齐全的新安社区、新源社区、红梅社区成为首批试点单位,推行儿童友好社区创建工作。试点社区内将设立使用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的“儿童之家”,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开展室内外活动,与儿童活动中心形成“一中心多站点”的网络布局,为儿童提供组织教育、生活保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安全保护、法律维权、心理疏导、家庭支持等服务。
此外,安亭镇还将盘活区域内现有的场地设施和服务项目,推进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安亭图书馆少儿馆、汽车博览公园、蒲公英亲子绘本馆、文小艺剧场、儿童恐龙公园等场所将进一步强化儿童成长特性,实现儿童空间再优化;“伴你童行”“童享阳光”“阅享童年”“童心守护”“童心筑梦”“益童行动”等一系列关注亲子关系、特殊儿童、儿童阅读、心理素养和体质提升的服务项目将持续推进,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平衡发展。
“一米视角” 以儿童需求为导向
近日,新源社区澳丽印象小区的健身步道两侧挂起了植物标识牌,介绍小区内各种植物的名称和特征,高度设置在1米左右。“成年人有成年人的角度,儿童也有自己的视野。”新源社区居委副主任蔡虹介绍。在东大门处,适合低龄儿童的室外攀岩墙、儿童专用卫生间也陆续改造完成。小区还设置了3个“蚯蚓塔”,利用生物降解技术帮助宠物主人解决垃圾分类的“尴尬”问题,还能用作科普,教孩子们“变污为宝”。红梅社区芙蓉新村200多平米的“海绵城市”科普广场上,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械、跳格子、绿化科普标识也一应俱全。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伊始,以儿童“一米视角”观察思考,成为安亭镇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服务和制度设计的初衷。“社区建设要体现少年儿童的所需所想,打造出适合全年龄段的宜居环境。”镇妇儿委主任沈激说。
在新安社区,由居民自发创建的儿童活动项目也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社区生活。蒲公英心愿亲子绘本馆位于我嘉书房内,藏书近万册,目前有600多名会员。发起人Lisa介绍,历经三年的运作,团队现有40多名志愿者,以全职妈妈为主。在家长的带领下,由孩子们组成的“小小志愿队”也在周末参与管理,向小伙伴推荐书籍、讲绘本故事、开设手工课程。绘本馆还连续三年走进全镇20多个社区推广亲子阅读理念,服务儿童1200余人次。居民豆苗发起的“宝宝二手市集”也成为社区的一道风景线。以全职妈妈为主的运营团队,每个月策划不同主题,鼓励孩子们和家长将家中闲置物品交换售卖。“赶集”已成为社区居民的一项常态化活动。
五大需求 完成“4+2”任务
经安亭镇妇儿委前期召开儿童代表座谈会、个别走访等方式调研了解到,目前儿童需求主要集中在儿童社会保护(含困境儿童救助帮扶)、儿童安全出行、社区儿童活动空间、儿童公共服务空间和儿童社会参与等五个方面。
据此,安亭镇设置了4项“重点任务”和2项“附加特色”。4大任务是:提升社区儿童活动空间,建设社区儿童友好活动场所,设置亲近自然的游戏空间,合理分布图书馆阅读区域;建立儿童社会保护机制,建立儿童保护网络,开展困境儿童救助帮扶,加强儿童网络安全教育;畅通儿童社会参与渠道,建立“安童声”儿童议事会,创建儿童友好家庭;建设儿童安全出行体系,探索优化儿童上学路径,加强儿童乘车安全执法检查。2大“特色附加”是:建设儿童友好学校、友好医院,探索建立母婴室示范点,改善儿童公共服务空间;开展儿童友好社区立体化宣传和儿童权利保护知识培训,提升儿童友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