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裁缝店的名字里,传承之意一目了然


作者:李欣欣 姜天涯
编辑:韩小妮
时间:2020-04-24 19:49:33

作为舶来品的西装,早先大半客户是外国人。就像这个行业的大多数店铺一样,汉氏洋服在开业之初,也取了英文店名“William’s tailor”。

等刘文渊准备接手时,父亲买下了陕西南路上25平的小房子送给他。英文店名加上了“son”(儿子)。传承之意,一目了然。



开在陕西南路的汉氏洋服,做的是手工定制西装。英文店名是“William Liu&Son”。

作为舶来品的西装,早先大半客户是外国人。就像这个行业的大多数店铺一样,汉氏洋服在开业之初,也取了英文店名“William’s tailor”。

店主刘文渊(Jerry)是家里的第四代裁缝。


■刘文渊在陕西南路的店里给西裤打套结


他的父亲刘庆东(William)2006年在东诸安浜路开了店。

等刘文渊准备接手时,父亲买下了陕西南路上25平的小房子送给他。英文店名加上了“son”(儿子)。传承之意,一目了然。

“在国外其实也是简单的父亲做,儿子做,这样加一个‘son’上去的。”刘文渊说道。

刘文渊的手艺来自父亲。但家里最早从事西装裁缝的,是刘文渊的舅太爷。

舅太爷1949去香港闯荡,在当地结识了一帮上海的红帮裁缝。

从最初专接跑船的单,到后来,在香港的高档商场里开了西服定制店Peter&Fashion。


■刘文渊的舅太爷在香港商场里开的西服定制店


刘文渊爷爷没有跟去香港,依旧在上海做中装。

等到上世纪80年代,刘庆东在上海跟随培罗蒙的王兴祥学习之后,1988年也去了香港,来到父辈参与建立的Peter&Fashion。

一直到2002年,他才回到上海。

2008年,刘文渊考取了上海的大学,学习市场营销。在此之前,他对父亲从事的行业知之甚少。

直到高中之前,他与在香港工作的父母都分隔两地,只有过年才能见得到。


■上世纪80年代刘文渊的父母在香港工作时的旧照


对于父母的工作,刘文渊“只知道他们是做衣服的,只知道他们每天要做到很晚”。

“我记得我上小学的那会儿,就觉得都不太好意思跟我的同学说,我爸妈是裁缝。”

在他考取大学之前,父母也没有想过店的未来由儿子传承。

“那时候家里爸妈因为觉得做这个事太辛苦了,他们其实更希望我去从事一些‘正常’的工作。”


■刘文渊的爷爷也是裁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穿着自己做的改良版中山装。


读大学期间,刘文渊开始帮家里零散地做一些活。他开始慢慢了解父亲在做的事情。

“毕竟我们家做的衣服并非不好的衣服,而是最高端的一块。”

尽管刘文渊接受了父辈的职业,但他的接受还是有条件的。

刘庆东回忆起十年前:“他(刘文渊)说,你的衣服做得很好。(但)你的样子老土啊,线条不优美啊。你要我学可以,你要改。”

“衣服你要去修改一点的话,是非常难的一个事情。因为整个的结构就在那边。你要在廓形上修改很多点,才能把细节改过来。”

着急的刘庆东带着儿子从上海到北京,一家家店看过去。他认为儿子的想法,以现有的手艺做不出来。

国内没有找到,刘文渊就拿着国外师傅做的衣服给父亲看。

最终经过四五年的研究、打磨,刘庆东接受了儿子的意见。现在,“创新这一块,完全听他的”。




- END -


写稿子:姜天涯 李欣欣/

拍照片:姜天涯/ 编稿子:韩小妮/ 

画图画:二 黑/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老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来源:周到